
在所有研究古典文学的流派中,“考据派”无疑是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他们并不擅长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鉴赏,而是沉迷于“寻章摘句”,甚至地编造故事。例如,他们研究《红楼梦》时,声称其描写的是“反清复明”的历史背景;研究《西游记》时,硬说写的是炼丹过程;而探讨《水浒传》时,又宣称揭露了张士诚农民的。这些解读完全脱离了文学作品的本质,更像是在做历史考据而非文学鉴赏。
历史回溯到一千二百六十九年前,正值大唐天宝十二年,“安史之乱”肆虐之时,一个失意的文人逃难至姑苏之地。某日,他独自宿于江畔的小舟之上,在寒冷的秋夜,因愁绪难以入眠,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七绝。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被北宋的欧阳修批评为过于追求词句之美,而忽略了逻辑之通。正是欧阳修的批评,让这首诗名声大噪。
北宋时期,员为了文化宣传的目的,特意请人为这首诗立碑作传,从而带动了附近一带的旅游观光产业。岁月流转,这首诗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后竟然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佳作。到了民国时期,一位名叫俞樾的文化商人偶然在日本发现了这首诗的盛行,于是将其带回,再次刻碑撰文,大力推广。经过俞氏三代人的努力,这首诗——《枫桥夜泊》成为了“唐朝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的七绝诗”。
有趣的是,《枫桥夜泊》也引来了考据派的关注。他们挖掘出了关于这首诗的“四大谜题”,分别是:诗中的场景是白天还是夜晚、霜为何能“漫天”、寒山寺的和尚是否会在半夜敲钟、以及诗中的“乌”指的是哪一种鸟。其中,“夜半钟声”的问题引发了最多的争议。欧阳修最初对此表示疑惑,因为在他看来,的夜半钟声不符合常理。却有一些诗人和学者提出他们真的听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关于诗中的“乌”,考据派更是费尽心思。最初有人认为指的是乌鸦,但乌鸦的生活规律与诗中描述的并不相符。于是有人提出“乌”指的是乌臼鸟,但这种鸟的特征与乌鸦相似,且其啼叫时间也与“夜半”不符。还有人说“乌啼”中的“乌”并不是指鸟,而是指寒山寺附近的“乌啼山”。然而这座山的得名很可能在《枫桥夜泊》这首诗出名之后。
文学创作需要想象力与虚构,这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意象丰富的艺术形式,“寻章摘句”式的考据只会让人失去对诗歌本身的欣赏能力。像考据派这样过于注重字面的解读方式很容易让人质疑他们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和欣赏能力。“一根筋”式的考据研究并不适合文学研究,因为他们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真正价值所在。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其魅力在于读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解读诗歌的内涵。过分的考据反而会诗歌的美感,使得原本生动鲜活的诗歌变得死板生硬。所以有时候,简单地欣赏诗歌的美,无需过多纠结于字句的具体含义才是更加恰当的选择。这样的文学鉴赏活动才能更好地让人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