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书传统观念告诉我们,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将在不久的将来枯竭。自地质学家哈伯特在1956年提出这一观点以来,这种观点已经遭受了数十年的质疑和挑战。
石油的生成有两种主流理论:生物成油理论和非生物成油理论。前者被广泛接受,认为石油是由有机物质在长期地质过程中转化而来,是不可再生资源;后者则认为石油的生成与生物无关,是可以再生的。
哈伯特坚信生物成油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有机物与淤泥在地质运动中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高温和高压逐渐改变混合物的性质,氧元素逐渐消失,碳元素被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再进一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比周围的岩石轻,会向上渗透到岩石层中,最终形成油田。
在实验室环境下,科学家模拟地下环境,确实能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混合物中制造出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这也为生物成油理论提供了支持。
哈伯特的石油储量预测在上世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他全球石油储量有限,并在197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将逐渐枯竭。这一预测在初期似乎得到了验证,使得“石油即将枯竭”的观点深入人心。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深层石油资源,开采效率也不断提高。除了常规石油外,页岩油的开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页岩油虽然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石油”,但它作为一种人造石油,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开采技术的进步,石油的生成机理也受到了挑战。苏联科学家提出了一种非生物成油理论,认为石油是地球深处涌出的物质,与地下生物无关。这一理论与生物成油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的发现,我们远远没有挖掘出地球的潜力。现在,关于石油枯竭的呼声已经逐渐消失。与此人们开始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因为石油的燃烧会加速碳循环过程,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成本不断下降,已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重要推动力。的太阳能发电场、风电装机规模等都居全球领先地位,核能等也被视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虽然石油仍是重要的能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能源的发展,我们对能源的掌控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新能源不仅是为了保护地球环境,也是争夺世界话语权的重要战略。现在谁也说不准未来能源的格局会如何演变,但掌控能源就意味着掌控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