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句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景象描述如同夜空的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繁华盛景令人目不暇接。宝马雕车、凤箫声动,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在这如梦如幻的夜晚,词人却执着寻找着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当目光不经意间转向灯火阑珊之处,那人却在那里静静守候。
最初,很多人可能误以为这只是描写追求爱情的词作。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发现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借用了对的描绘,更多地是在表达个人的情感状态,展现自己的清高、孤独、执着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他并非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借以表达自己在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时期的内心感受。
分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当此词完成时,辛弃疾大约正值壮年,满腹的抱负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在字词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那人”、“却”、“阑珊”,这些词汇在常人眼中可能与相关,但在辛弃疾的笔下,它们更多地承载了词人的情感与心境。如“那人”,在词中并不特指某一,而是某种理想或追求;“阑珊”也并非简单的灯火阑珊,而是代表了词人内心深处光明与黑暗的交错。这首词更多的是借繁华景象和形象来抒发词人内心的苦闷和追寻。
王国维将此词作为做人和做学问的第三个境界,主要是看到了其中通过不懈努力后豁然开朗的意味。这与辛弃疾的原意并不完全相同。辛弃疾更多地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寻找内心真正追求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能够背诵这句诗词,但真正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站在与世俗不同的角度去追寻的人却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