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总带着温馨的回忆,让人心生向往。俗话说得好,有父母在,家就在。时光匆匆,转眼之间,我们这一批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也将步入人生的老年阶段。每当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那些美好的瞬间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泛起在心灵的涟漪里,如过往的画面般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童年,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每逢家中来客或节庆之日,妈妈总会委派给我一项重要任务。她会递给我一个小篮子,里面盛着一碗黄豆,嘱咐道:“去街市上换块豆腐回来。”街角的那家豆腐摊,是邻里乡亲们的美食地。清晨时分,摊位前便排起了长队。卖豆腐的师傅推车上,整齐地摆放着白嫩的豆腐,散发着淡淡的豆香。看着师傅熟练地称重、切割豆腐,轻轻放入篮子中,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欢喜。在这物质匮乏的年代,豆腐成为了招待客人的重要佳肴,而鱼虾等美食则显得尤为珍贵。
在浙西南的地区,每逢节日来临,家中便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妈妈会提前开始准备,将黄豆浸泡在大盆中。看着黄豆逐渐吸水膨胀,仿佛注入了节日的活力。到了制作豆腐的那一天,全家都会动员起来。以前家里有一台老式石磨,妈妈推动着石磨,将泡发好的黄豆一勺勺送入石磨中,一圈又一圈,豆浆便如细流般流出。那时的我兴奋不已,总是抢着帮忙,尽管有时心急洒出几颗豆子,引来家人的提醒:“慢点儿,慢点儿”。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一般都采用专业机器来碾浆。待豆浆磨好后,便开始用大火烧煮。等豆浆完全煮沸后,点浆成为了关键步骤。妈妈专注地将盐卤拌入热气腾腾的豆浆中,不久之后,豆浆开始凝结分层,化成了豆花。此时的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品尝一碗,撒上葱花、滴上酱油后更是美味无比。接着将豆花舀入模具中压实、沥水定形后一块块的盐卤豆腐便大功告成。
豆腐作为食材既简单又多变可生拌、清炖煎炒或是做成羹汤它常常被用于家常菜肴的制作中。记得父亲最喜欢吃的小葱拌豆腐也是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烹饪的一道菜。爸妈那一代人生活艰辛常常早出晚归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做饭炒菜也是简单应付。炖煮一块豆腐撒上盐巴葱花简单的调味便让身为“豆腐迷”的父亲百吃不厌。煎豆腐、炸豆腐也是妈妈的拿手好菜让我们垂涎欲滴。那时候生活的琐碎与艰辛都被这一碗豆腐所治愈留下的只有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这一碗家常豆腐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眷恋更是岁月深处家的温暖以及物质匮乏时期的珍贵记忆。
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以豆腐招待亲朋好友的场景变得稀少然而那碗家常豆腐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偶尔我也会在自家厨房重现儿时妈妈制作豆腐的场景回味与家人围坐共进晚餐的欢声笑语以及共度的那些琐碎而美好的日常时光。
后来到嘉兴工作才发现当地有一种习俗:办丧事酒席上一定要摆上一碗红烧豆腐俗称“吃豆腐”。因此嘉兴地区逢年过节一般不上豆腐菜肴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适应新环境就要“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一切美好且深刻的记忆都定格在了心灵深处那些关于家的温暖和眷恋将永远伴随着我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