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两小儿辩日”故事意思轻松读懂,翻译超简单!

亲爱的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则”。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用法。

“则”是一个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的词汇。当作为虚词时,它的用法包括副词和连词两种。我们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在金文中,“则”的字形由“鼎”和“刀”组成,左边是“鼎”,代表青铜器,右边是“刀”,代表刻镂的动作。结合起来,表示用刀在金属器皿上进行刻镂。在古代,刻镂在鼎上的往往是法律条文,“则”的本义就是“准则,法则”。

我们在成语中经常能看到“则”的身影。比如,“以身作则”中的“则”就是“榜样”的意思,整句成语可以理解为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在《叔向贺贫》中,“宣其德行,顺其宪则”,这里的“则”也是指“法则”。

明白了“则”的本义是“准则,法则”,那么遵照这些准则就是“效法”。在古文中,如“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就是说只有尧帝能够效法天道。这里的“则”表示效法。

“则”还可以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听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一个小孩说:“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里的“则”表示太阳在不同时间的大小变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则”作为连词的用法。作为连词,“则”可以表示两件事的紧密联系,相当于“于是,就,便”。比如在梁惠王谈论策略时:“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这里“则”表示前后两件事的承接关系。

“则”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句:“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则”在这里表示假设。当“则”表转折时,相当于“却,可是,然而”。比如在李密不愿意离开祖母的矛盾心情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则”在这里表示转折。“则”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比如在评价某事物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则”在这里表示让步。“则”这个词在古文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我们仔细理解和运用。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个词的用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关于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