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中的文化密码》
莫彭龄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精华浓缩,其中蕴含了许多有趣的小秘密。最近,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成语密码》一书,分为两季,深入探讨了数百条成语的起源和演变,揭示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百态、风土人情以及趣闻轶事。
成语“柳暗花明”的意境让人心生希望
成语“柳暗花明”被大众熟知,多因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际上,这一成语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编者王建军表示,唐代诗量运用这一成语,如王维的《早诗》之二和武元衡的《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都有出现。柳暗花明原指春天的景色,但陆游运用后,其语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王建军认为,陆游从中品出了人生的滋味。当中年陆游历经挫折,前往山野散心时,当面临绝境时,看到绿柳繁花的小村庄,心生感悟。“柳暗花明的关键在于先经历黑暗再迎来光明,这种语序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若改为‘花明柳暗’,虽然语义相同,但心理感受截然不同。”王建军指出。
国人对死亡的委婉表达多彩
编者刘玉凯提到,“三长两短”这一成语原本指的是意外灾祸或,尤其是涉及死亡的可能性。在古代,人们并不轻易谈及“死”字,常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晏驾”、“薨”、“圆寂”等。“三长两短”也是关于死亡的隐晦说法,也可表达为“长短”。关于该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铸过“三长两短”五把名剑,其中一把曾取吴王僚性命。还有说法认为“三长两短”与棺材有关。唐代孔颖达在注释《礼记·檀弓》时提到,古代棺材不用钉子封盖,用皮绳捆绑,纵向两道,横向三道,因此称为“三长两短”。还有一种说法是棺材由六块板组成,未入棺材时,没有棺盖,即为三块长板、两块短板,“防止三长两短”即指避免死亡之意。
成语变形蕴含心理和文化寓意
“逃之夭夭”这个成语在现代常常用来表示逃跑的幽默说法。《诗经》中的贺婚诗《桃夭》里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示出嫁的姑娘如桃花般美丽。很难想象,“逃之夭夭”这个并不光彩的词语竟然源于美好的“桃之夭夭”。《桃夭》中的“桃之夭夭”后来为何变成了“逃之夭夭”?编者汪禄应指出,据现有资料,“桃之夭夭”表示逃跑的意思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学作品里。因为“桃”和“逃”同音,“夭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增添了幽默感。“但仅从谐音角度来解释这种变形有些简单。”汪禄应认为,“逃之夭夭”背后还寄托了汉祈福求吉、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早在春秋时期,桃木辟邪就在民间流行开来。人们削桃木、在桃木板上刻神像、写符语或用桃树枝叶煮汤来驱邪致福。“桃木能将邪气和鬼怪赶走,让它们‘逃之夭夭’,不再。”这也反映了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