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优越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也吸引了外来生物的频繁入侵。这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最近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外来物种的侵害”。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经超过了600种,其中的椰子织蛾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椰子织蛾的简介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属于鳞翅目木蛾科椰木蛾属。这个害虫在19世纪中期首次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被发现,现在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它是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虫,对我国棕榈科植物构成了严重威胁。2013年,我国首次在海南省万宁市发现了这种害虫,现在已经扩散到海南、广西、福建和广东等地,被列为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
椰子织蛾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个害虫的生命周期很短,繁殖速度很快。平均每只雌虫可以产下超过百粒的卵。成虫的颜色从灰白色到灰色不等,而幼虫则具有5到8个龄数。
椰子织蛾的危害
椰子织蛾是一种食叶害虫,它的寄主包括棕榈科植物、甘蔗和香蕉。这种害虫一年可以发生4到5代,世代重叠的情况非常严重。椰子织蛾的幼虫主要取食老叶的表皮和叶肉,形成不规则的蛀道,并将叶肉吃光。这会导致椰果减产45%以上,更严重的情况下,整片椰林可能会干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椰子织蛾的防治
针对椰子织蛾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1. 人工物理防治:通过人工剪除受害叶片并集中焚烧,使用灯光诱杀等方法进行防治。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剂如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以及性诱剂进行防治。可以交替使用几种剂,进行连续防治。
3. 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椰子织蛾的寄生蜂大约有40种,可以利用这些天敌资源进行生物防治。
由于椰子织蛾的自然扩散能力并不强,但其寄主植物的苗木运输频繁,使得该虫可以通过苗木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我们应加强检疫和防控,以防止椰子织蛾在国内进一步扩散。
作者:田宝库(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经过科学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于光明网-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