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河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并没有慌张,而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自信地说:“这就是剑落水的地方。”等到船靠岸后,他按照记号去找剑,却一无所获。这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看待问题。世界上的事物在不断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我国各地纷纷了应急预案。其中,洒水降尘被许多地方视为应对雾霾的有效措施之一。看似正确的举措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清华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指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洒水降尘并不能有效抑制雾霾,甚至可能加重污染。这就提醒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死守一成不变的应对方法。
欧美在治理大气污染时,根据不同的阶段和主要污染物,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在我国,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状况复杂多变,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科学地认识污染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
多地开展雾霾源解析工作的目的正是为了了解本地PM2.5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对症。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污染状况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也不尽相同。
以北京为例,雾霾源解析结果显示,PM 2.5的本地污染和区域传输贡献占比有所不同,甚至在不同类型的特殊重污染过程中,区域传输的贡献可能超过一半。与2012年相比,机动车排放对本地污染的贡献占比也有所上升。有了这样的清单,治理措施就能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
面对复杂的污染状况和多变的气象条件,各地的治污思路不能僵化守旧。例如,在京津冀地区,削减燃煤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找对需要削减的燃煤种类,是替换老电厂的燃煤还是减少散煤,结果会大不相同。治理污染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灵活多变,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理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令污染雪上加霜。
就像橘树在淮南结出的果实是桔子,在淮北结出的却是枳一样。环境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应对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