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六记》中的深情与宿命: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情悲剧
清人沈复在其著作《浮生六记》中娓娓道来的自传故事,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他与爱妻陈芸的生活点滴。这种情感深沉且悠长的叙述,如诗句“情深不寿”所表达的,让后世读者为之动容。书中提到的“浮生”二字,源自李白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与书中人物的心境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一段深刻的人生体验。虽然世事无常,悲欢离合不断,但这部作品仍然展现了一对深情通过彼此的爱意建立的珍贵情缘。
近期,导演白爱莲和编剧周眠通过昆曲这一艺术形式,成功将沈复与陈芸的故事搬上舞台。昆曲的悠扬旋律与古典浪漫氛围相得益彰,让这对情侣从相爱到相别的情感历程在舞台上重生。沧浪亭版的《浮生六记》以前,借助苏州沧浪亭的曲折楼台、回廊影壁进行表演,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而此次的舞台版则重新设立了“第四道墙”,有意识地保持故事与观众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使我们作为旁观者,在预知结局的前提下重新审视沈芸恋的每一个细节,对那份“情深不寿”深感惋惜。
舞台设计简洁大方,仅采用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灯光无过多色彩与动态变化,营造出一种温柔安宁的氛围。沈复与芸娘仿佛被光晕包裹,宛若置身仙境之中。巧妙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暗线贯穿整剧,通过“花粥”“风赏”“走月”“绣雪”四折展示沈芸二人从到天人永隔的历程。季节的变换象征着他们幸福的时光流逝,同时也暗含“快活不知时日过”的宿命感。
从体量上看,《浮生六记》虽然小巧精致但却格外庄严,因为它所涉及的主题是爱情与死亡这两个经久不衰的戏剧命题。这部昆曲作品在讲述爱情悲剧的同时也不忘探讨死亡的意义。死亡虽然是悲剧的终结点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爱情的善终。历史上的许多爱情故事都以此为结局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东方的《梁祝》。在《浮生六记》中沈复与芸娘的爱情被死亡尘封在了一个永恒的时刻。尽管沈复遭遇落魄之时但他在记忆中始终保持着对芸娘的深情回忆他们共同生活的片段始终温馨而美好。
在舞台版的《浮生六记》中芸娘是整个剧情的核心焦点。观众和沈复一样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逐渐发现芸娘如何从少女变为贤良妻子她的情怀和深沉的爱意是如何与日俱增的。这个过程不仅展示了沈复对芸娘的爱意增长也展现了编导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描绘力度逐渐加强。然而死亡始终是悬在舞台之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两人情感最浓烈的时候无情落下结局令人惋惜不已。同时文人在作品中不时出现的亡妻情结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沈复对芸娘的怀念和深情令人动容。总的来说《浮生六记》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情悲剧展现了沈复对亡妻芸娘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爱意。(喵尔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