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可分为律绝(四句)、律诗(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
我们来了解一下律绝。
绝句并不要求必须对仗。由于绝句字数较少,过于卖弄形式可能会造成诗意的局限。绝句不设定对仗的要求,实际上是文体向内容妥协的一种表现。朋友们在分辨律绝时,不应以是否对仗作为标准。尽管有对仗的律绝是好诗,但不是必要条件。诗人的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前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后对。也有四句全部对仗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雀楼》被誉为五绝中的天下第一,无人不服。
接下来是律诗。
格律诗中的对仗规则和说法最丰富的就是四联八句的律诗。了解律诗的对仗,基本上就对格律诗的对仗有所了解。律诗比绝句多了中间二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二联(颔联、颈联)必须严格对仗。对仗的起源是由骈文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经过上官仪的整理,以及上官婉儿和宫廷诗人的共同努力,写进了格律诗的规则。对仗是格律诗中律诗和排律的基本规定。最早的规则出现时,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中二联不对仗,则被视为古体诗而非近体格律诗。但后来可能是为了鼓励创作,对颔联对仗的要求逐渐放宽,只需要颈联对仗就可以,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的对仗是铁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直接排除在格律诗之外。这种只有颈联对仗的诗,古人称之为“蜂腰体”,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样,在中间位置对仗。
而律诗的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循格律诗整体的平仄关系,主要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上。“天对地,雨对风,对长空。”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除了常见的“蜂腰对”,还有一种首联就对仗的情况,即首联和颈联对仗,这种格式把原本应该在颔联的对仗移到了前面,就像春天提前来临一样,古人称之为“偷春对”。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排律的对仗、平仄都遵循律诗规则。不同的是排律很长,像“百韵”就有九十六联都需要对仗。排律因为长度的原因,写好并不容易,所以大多写着写着就不对仗或者窜了韵,成为了古体诗。也有高手如杜甫,他的名号“诗圣”绝非浪得虚名。
关于对仗的格式,从是否严谨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如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是宽对。从行文上来说,并肩对多用来写景、铺陈、描述,而流水对则更多地用来推进诗意。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并肩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流水对。这样的组合避免了文法的一致性和音律的重复、呆板。在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创作中,一般也会交替使用并肩对和流水对,让诗既工整又不失生机。例如孟浩然的《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中的“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是流水对,“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则是并肩对。当律诗中的对仗是流水对时,像是一眼活泉在高山之中增添整首诗的灵动气质。
格律诗的对仗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读者多读古诗并对照着看才能逐渐掌握。以上信息希望对大家在理解和创作格律诗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