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人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对经济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像“五十步笑百步”的梁惠王曾困惑地问道:“我对于的管理已经竭尽全力了。河内发生灾荒,我就将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往河内;河东发生灾荒,我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我看邻国的措施,没有哪个像我这样尽心尽力了,但他们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他向孟子寻求建议,希望增加本国的人口。
到了清朝,者们也一直在努力增加人口。康熙帝宣布“盛世之下,人口增长,永不增加赋税”,雍正帝废除了人头税,并推行“摊丁入亩”和“地丁合一”的,减轻了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这样的鼓励下,百姓敢于多生育,因此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了道光年间,清代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大关。
长期以来的人口被认为是一种放任增长的模式,缺乏人口控制措施,导致了人口的剧增。在清代前中期,江南地区的已经开始主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虽然结婚在社会中被视为一种义务,尤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深入人心。自明代后期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始反抗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在江南的小说《贪欢报》中,女子如果未能嫁给心仪的郎君,就会感觉前路无望;男子也害怕娶到不满意的妻子而不敢轻易结婚。在清代前期,争取婚姻自由的现象普遍出现,许多人选择晚婚或不婚。正如李宗盛在歌曲《晚婚》中所唱:“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会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的灵魂。”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在清代的江南地区,即使是贫寒之家的男子娶妻也需要花费至少40两白银。而在当时,普通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只有3到5两。女子的陪嫁同样费用不菲,大约需要30两。如果还要举办盛大的婚礼和建造婚房,总花费更是惊人。高昂的婚嫁费用使人们望而却步,导致江南地区的结婚年龄推迟,出现了不婚的现象。
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冲击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清代文学大家李渔在《连城璧》中甚至写道:“银子就是儿子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踏实挣钱可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成为时代的“丁克一族”。、堕胎和绝育开始流行,这也减缓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清代江南地区的通过自身的实践走上了“计划生育”的道路。参考资料:[1]李伯重,《节制生育与控制增长: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问题探讨》;[2]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3]吴建华,《清代江南人口增长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