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父母”的称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常见的口头称谓有“二老”“双亲”“爹娘”“爸妈”等,而书面用语则包括“高堂”“严君”“尊亲”“椿萱”等。
对于父亲的称呼,口语中我们常常使用“爹”“爸”“老子”等,书面语则有“公”“翁”“大人”“严君”“爷”等。其中,“严君”“严亲”有时也泛指父母二人。值得注意的是,“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指父亲,到了宋代则多用作对祖父的称呼。
对于母亲的称谓,我们常使用“妈”“娘”等口语,书面语则有“婆”“娘娘”“姥”“大人”等。其中,“家家”和“”是古时候对母亲的特殊称呼。如今,“母”字也用来泛称成年或老年妇女。
旧时家庭的一夫多妻制下,对于父亲的多个妻子,生身母亲称为“”或“本”,口语中也会用“”。若是父亲的正妻,对其他妻子则称“庶母”“少母”“诸母”,口语中可按序号称“X妈”。若不是正妻,则对父亲的正妻称为“嫡母”,口语中称“”。
在母亲离世、离异或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家门后,父亲再娶的妻子称为“继母”,同样有“继亲”“后母”等称谓。离开家门的母亲再次相见时,可称为“出母”。跟随母亲改嫁的孩子,称呼母亲的再婚丈夫为“继父”。
如果是从小被过继给别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则会称养父母为“寄父母”或“义父母”。而从小收养抚养的则称为“养父母”。非亲生父母之外的拜认父母称为“义父母”,也叫“干爹娘”。在父母面前,男孩女孩都有特定的自称方式。对于他人的父母,我们在称谓前会加上一个“令”字以示尊敬。而对自己父母的称呼前则会加上一个“家”字。对于已故的父母,我们会用“先严”“先父”“府君”等称谓,考妣也是对已故父母的称呼,同时也可用来称呼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先秦时期,无论生死,父称“考”母称“妣”。但秦汉以后,这个称谓只在父母去世后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