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廉则无所不取
这句话源自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期,他深入思考明朝走向衰落的原因。他研究历史,博稽古今,意识到士人的廉耻观念对于社会风俗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士人丧失了廉耻之心,那么天下将陷入混乱。顾炎武强调,廉耻是每个人立身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不廉洁,就会无所不取;如果人不知羞耻,就会无所不为。如果人们失去了这一基本的道德底线,那么、衰败、也都会随之而来。
以历史上的于谦为例,他如中流砥柱,一生清白,去世后家中无多余财产,只有满室的书籍。即使在明末那个乱世之中,仍有像范景文这样的清醒之士。他为了避免亲友的请托和馈赠,公开宣告“不受嘱不受馈”,因此获得了“尚书”的美誉。
曾有人劝范景文,不谋私利,这样的人在古今都很少见,为何如此难为自己呢?范景文反驳道,你只见其利,不见其害。他深知廉耻的重要性,因此坚决不取不义之财,不做有违良心的事。他的清廉自律,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廉耻堤坝。
这些历史人物的清廉事迹和深刻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我们应该坚守廉耻底线,不取不义之财,不为不耻之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的繁荣与昌盛。(清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