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押韵主要指押韵腹还是韵尾

押韵主要指押韵腹还是韵尾

《回乡偶书》中的争议焦点——“衰”字解读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的“衰”字读音和释义历来引起热议。近日,盛大林先生发表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新的探讨。笔者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和孙玉文教授的《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一文后,对此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与早期版本

我们见到的最早版本的《回乡偶书》是宋人孔延之所编的《会稽掇英总集》。此书中,这首诗的第二句为“乡音难改面毛腮”。这里的“腮”字,实际上是“顋”的俗体字,属于咍韵,与第四句韵脚“来”属于同一韵部。此句中的押韵并无问题。“面毛”即指胡须,“腮”即两颊下部,这句诗的意思是乡音未改但两腮已经生须。

二、宋代的异文与版本演变

宋代赵令畤所著的《侯鲭录》中,这首诗的第二句变成了“乡音难改面毛䰄”。这里的“䰄”字虽然不见于《广韵》,但孙玉文先生已经指出,它实际上是联绵词单用的例子,作“胡须披拂貌”讲。“䰄”字生僻,在入宋之后普遍被认作“思”的分别字,其含义亦古奥。这对于贺知章的诗作来说,远不如“腮”字更符合其“醉后属词”、“文不加点”的才性。

三、关于“衰”字的争议

南宋时,“面毛腮”多被改作“鬓毛衰”。于是问题出现了。“衰”字主要有两个读音,一个读cui1,另一个读shuai1。在诗中,“鬓毛衰”的“衰”显然只能读shuai1,为脂韵字。在近体诗的格律中,脂韵与其他韵并不押韵。孙玉文先生通过大量例证证明,唐诗中的“鬓毛衰”或者类似的表达,“衰”字都取“衰白”义,且从不与灰、咍韵通押。如果我们检查词韵,会发现宋代以后,“衰”字的读音与“来”非常接近。这表明在宋代,“衰”字已经与“回”“来”属于一个韵部了。

四、盛先生的观点与结论

盛先生在文章中得出结论“‘衰(shuai1)’本在唐韵灰韵中,被宋韵从灰韵中删除后强行归入了支韵”,然而他并未举出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其观点。盛先生引用清代诗论家毛奇龄的话来论证,然而这实际上是典型的以今律古的妄说。对于诗韵的研究除了依据古代韵书之外,古人诗作的押韵实例也是重要依据。如果我们发现唐人在用“衰”字做韵脚时遵循的规律是其所押之韵都是支脂之韵,从不与灰咍韵相押,那么这足以证明《广韵》记载的正确性。关于古音的拟测需要结合当时的反切以及古代声韵调的具体配合情况和历史发展情况去分析。单纯依靠今天的读音去推测是不科学的。这是我国音韵学的重要内容。大数据固然是今天学术研究的重要助力,但我们必须学会分析、辨别、归纳和剪裁,否则大数据反而会让我们变成数据的工具。“鬓毛衰”之“衰”,只能读“shuai1”,为“衰白”之义。在唐代并不与灰咍韵押韵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而得到认可和传播。,而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才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可以从诗歌的韵律、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古代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押韵主要指押韵腹还是韵尾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