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菜,的本土蔬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李时珍在明代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引述陆佃的《埤雅》,描述了白菜的起源和特点:“菘,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晚凋谢,四季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具有松树的韧性,所以称为菘,现在人们俗称它为白菜。”
白菜,民间称之为“百姓之菜”,尽管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它的美味,但唯有经过霜打之后,其味道尤为鲜美。唐代的韩愈和刘禹锡都有诗作赞美白菜的美味。其中韩愈的诗句“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生动地描绘了白菜和竹笋的美味。而刘禹锡的诗中表达了他未能吃到晚秋的白菜而深感遗憾。美食家苏轼更是赞誉白菜如羊羔、熊掌般美味。这些古代的诗歌和文献都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白菜的喜爱。
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白菜汁甘甜温良,无毒,有助于肠胃消化,可解酒渴,利大小便,具有止咳的功效。尤其是冬天的白菜汁,效果更佳。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曾画过一幅大白菜图,并配以鲜红的辣椒作为点缀,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但白菜应为蔬之王”。这一观点使得白菜被誉为“菜中之王”。
古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白菜的诗词。例如杨万里的《进贤初食白菜》描述了新春时节滑溜的白菜令人垂涎欲滴。范成大的《冬日田园杂兴》则描绘了冬日里挑选白菜的情景,并赞美其味道如蜜藕般肥浓。钟芳的《画菜四幅为冼罗江卿题-白菜》描述了白菜在清淡中流露出长久的滋味。其他文人如赵迪、谢士元、郑明选、陶益和秦淇源等都留下了赞美白菜的诗词。
白菜不仅是一道美味的蔬菜,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无论是其美味还是文化价值,都使得白菜在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