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北方的粽子是什么形状

北方的粽子是什么形状

农历五月初五是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古代,这一天标志着热天的开始,暑毒盛行,人们需要格外小心生产和生活。为了祈求好运、避免灾难和消除疾病,民间形成了一套顺应天时、贴合自然的端午节习俗。这些习俗包括赛龙舟、包粽子、佩戴香囊、挂艾草、插菖蒲、沐兰汤、系五彩绳、喝雄黄酒等,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今天,我们跟随常建华的《岁时节日里的》以及其他相关书籍,一起探寻端午节背后传统的生活百态。

关于端午节的食品——粽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文中记载,最早有关粽子的文献是在夏至时食用。最初是以菰叶包裹粘米和其他食材制成,形状有角,因此被称为角黍。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制作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各种口味和形状。在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中,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以竹筒子贮米投水祭祀。后来,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不断翻新,成为南北人的美食。

粽子的制作和食用习俗在南北有所不同。北方多用糯米或白米配以红枣或豆沙等佐料,用芦苇叶包裹后煮熟,去掉裹叶后加入白糖或蜂蜜食用。而南方则以糯米为主,佐料更丰富,包括红枣、豆沙、绿豆、火腿、鲜肉、咸蛋等,多用竹叶或芭蕉叶包裹。粽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如屈原、介子推等。

粽子的种类和制法在古代就不断翻新,从最初的角黍到如今的广式粽、苏式粽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粽子文化。唐代粽子的制作已非常讲究,米白莹如玉,形状有锥形、菱形等。到了宋代,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的包裹料和制法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菰叶到箬叶、芦苇叶和竹叶等。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形成了一种习俗,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粽子从南方传到北方,从古代传到今天,人们越吃越有滋味,越吃越有深意。千百年来,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殊标志,使得端午节又有了“粽子节”的别名。

(摘自胡波、胡全《循环与守望——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广东出版社)

作者:常建华等

编辑:范昕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方的粽子是什么形状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