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施凯文推出的基于熟人社交的IM产品Blink的iOS版正式上线,而备受瞩目的Android版则会在本月底与大家见面。
在此之前,施凯文透露,Blink在今年5月底成功获得了创新工场近千万币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团队规模达7人,其中3人来自Jing.fm团队。
简单来说,Blink是一款以视频信息为主的熟人IM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号注册登录,并通过关联通讯录添加已加入的好友,也可以通过搜索用户名、微信和短信邀请其他用户。这一设计类似于Secret、Slingshot等产品。
在功能方面,Blink融入了TapTalk的点击联系人头像即可发送图片的特性,并进行了优化。用户可以拍摄照片,并附加文字、语音或涂鸦进行发送。长按联系人头像可进入15秒短视频的录制,手指在主屏幕上滑动即可轻松切换前后摄像头。这些内容都支持文字和涂鸦。
相较于TapTalk和Slingshot,Blink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基于场景的聊天机制。用户发送的图片或视频都是一个场景,好友接收后可以根据这个场景进行文字或语音回复。这些场景聊天结束后,可以直接拖动甩出,内容即永久消失,实现了阅后即焚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设置中开启自动保存至本地相册的选项,但无法保存对方发送的内容。
Blink不仅仅是对其他产品的简单模仿,它在场景社交和阅后即焚这两个基本属性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结合。这种结合让用户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更自然地与亲友分享生活中的瞬间和感受。例如,用户在旅行、逛街或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Blink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并得到好友的回复。
在试用两周后,我深刻感受到Blink将线下随意的瞬间转移到了线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正如施凯文所言,它让用户感受到片刻的欢愉,但并不会过度占据用户的时间。
导师阳仔曾在《移动IM背后的信息流缺陷与Snapchat的真谛》中提到,阅后即焚的重点在于还原真实的一对一交流场景,降低沟通门槛。而Blink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与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追求轻松化的方向。Snapchat在社交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正式的工具向真实、轻松的方向转变。而Blink正是基于这样的趋势,提供了更加轻松、真实的社交方式。
在场景社交方面,Blink释放了TapTalk和Slingshot需要回复场景的压力,让用户可以更自由地分享和沟通。例如,用户在旅行中拍摄的一段短视频或一张图片,可以附带自己的感受和周围环境,发送给好友。这种方式的交流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即使相隔异地也能感受到对方的情感。
Blink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它将场景社交和阅后即焚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轻松、真实的社交体验。在未来,我期待Blink能够继续优化产品,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内容的保存与收藏等。我也期待更多的用户加入Blink,体验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带来的乐趣和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