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明确题干信息,掌握题目要求。
针对“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类型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阅读表格要素,明确各栏目信息,并用排除法、特例法等方法进行判断。
第二步:仔细表格内容,分析原理和现象关系。
(1)需要判断实验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看看实验设计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看看实验所需的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看看采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否基于正确的原理。
第三步:逐一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多用排除法、特例法等,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
例如:
选项A: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需要判断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这一过程是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NaOH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应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选项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选项B: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需要判断向盛有2 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这一实验过程是否能够达成目的。由于Fe3+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因此选项B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每一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并得出是否能够达成实验目的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