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秋”,是传统节气的精髓之一。《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农作物成熟之际的“禾谷熟也”。立秋则代表着夏季过去,秋季正式开始,标志着一个新的季节的开始,也代表着阴阳交替之际的重要转折点。古人认为阴阳相互转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立秋、立夏、立春、立冬是季节交替的关键时刻,称为“四立”。每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立秋的三候分别是凉风至、白露降和寒蝉鸣。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气息和景色。

秋风起,暑气消。立秋的第一候便是凉风的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西方带来的凄清之风即为凉风。虽然夏季还未完全过去,立秋之后仍有炎热天气,但早晚的凉风已经悄然而至。古诗中描述的“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凉风习习,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感觉。

随着季节的深入,第二候便是白露降。白露指的是夜空现的白茫茫的云气。诗僧仲殊笔下的“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便是对这一景象的生动描绘。苏轼在立秋后夜游赤壁时所见到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更是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寒蝉的鸣叫,我们迎来了第三候。寒蝉是一种夏末秋初开始鸣叫的蝉,它在古诗词中象征着高洁和悲戚。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开篇便以寒蝉凄切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秋天也被誉为“金秋”,但并非指金色的秋天或金的秋天。在古代,“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和万物的相互关系。金秋之秋对应五行中的金,因此金秋就是指秋天。成语“金风送爽”中的金风指的是秋风,而非金色的风。

春天代表了一年的开始和繁荣,而秋天则代表了一年的结束和收获。“春”“秋”“春秋”都可以代表一年。歌词中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便是对此的最好诠释。而诸如“千秋万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成语,都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秋天的特殊情感。古人将秋天分为孟秋、仲秋和季秋三个阶段,合称“三秋”,代表着一年中的秋季。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