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的邰国大臣弃,在陕西武功县一带,即现今的邰地,被赐予封地并建立了。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氏,尊称弃为邰氏的始祖。
在遥远的古代,炎帝族群中以务农著称,而弃正是炎帝的后代。他的母亲姜嫄,是炎帝后裔中的杰出女性。在一次祭神活动中,她吸引了黄帝族首领帝喾的注意,两人共同参与祭师仪式并相爱,最终孕育了弃。这是炎黄两帝血脉交融的重要记录。
弃担任尧帝的农官,并教导舜的后稷耕种与收获。随后,邰氏一族在唐朝时期主要繁衍于山东的青州(益都),此地被称作“平庐”。现今的邰氏族人正是源自于此。
台姓与邰姓同出一源,均源于邰氏之后。邰氏的郡望位于辽宁朝阳。邰氏的始祖弃的后代中有一支建立了周朝并分封诸国,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周武王的次子邘叔于邘国(现今河南沁阳市的西方镇邘邰村)。大禹在此地颁布了夏历法,这里也是神农氏的故地。邰与有邰氏之间存在继承关系,但并不能证明两个邰字地点是同一处。
近期有报道指出,我国农科始祖后稷的封地位于咸阳,而古邰国的遗址则位于陕西咸阳市的杨陵区。
据历史记载推测,宋金时期邰氏的先祖已定居于巩地,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九世。大约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十世祖友耀公葬于交沟脑坟茔立祖之地,而他的祖居则在邰拐。
邰拐这个名字源自孝义中心的交沟(现今景沟),由于邰姓人聚居在沟壑拐弯处而得名。这个地方的域界从交沟中部的邰氏祠堂开始向西延伸,然后北入“孝义寨”,再向东转弯寨坡头约200余米。这里的拐内窑头翠柏挺拔,合抱成荫;一眼泉井清澈甘甜。在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邰姓人家一直居住于此。
白塘祖茔中安葬了二十世的先祖。
邰氏的支脉十分繁盛,有的居住在大王沟、小王沟、和义沟等地;有的迁至蔡庄、清易镇等地;还有迁往登封市石道乡的人家。十世祖友仪公迁至庄头后,又移居裴峪,最后在温县官白庄繁衍下来。而祖友耀公则坚决坚守祖乡不肯迁移,最终在这里度过400余年的岁月。
自1885年起,邰氏祠堂创建了起来。祠堂坐北朝南,占地半亩有余,中心上方的窑里供奉着先祖的灵位。东西两侧各有八间厢房和三间临路大房。祠堂大门上悬挂着“邰氏祠堂”的金字匾额。
在十七世祖福兴公的葬礼上,县令曾被人嘲讽不能亲自来给死人题主记之事请旨感到无奈之事一显笑柄之事劝道但事有变化遂接来十八世祖维圣公传经人所赠献善款修建孝义寨后荣登榜首之事为佳话。
二十世鸿都、鸿猷公在自家及邰氏祠堂开设私塾学堂并致力于兴学助教事业为邰氏家族减少了文盲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