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齐宣王问曰:“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往事,你能否详细向我叙述?”孟子回答说:“那些历史,臣未曾听闻。如果谈论,请宣王继续发问。”

齐宣王曰:“何为德行之道可王天下?”孟子言:“保护百姓而王天下,无人能抵挡。若寡人欲保民,则可行此道。”齐宣王问:“寡人何以能?”孟子说:“请听臣的臣民之说。”

孟子解释:“齐王所为之事,都是欲民之心之所向。若吾以爱民之道治理,民必乐此道,且。然而王之施政若欲其易于民,需知民之所需所求。方知‘恒心之法’为治理之本。”

齐宣王问:“如何能知吾之政易行于民?”孟子答:“明君之制产,必使百姓有恒产而心有恒心。五亩之宅,树桑养蚕;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如此则百姓可无饥矣。”

齐宣王又问:“何为王者之道?”孟子答:“以仁心治天下,尊贤重士,此乃王者之道。如若吾欲行此道,何不返其本原?要使天下之士皆愿为吾之臣,百姓皆安于吾之治。若如此,谁人能与之相争?”

齐宣王思索片刻后道:“寡人之志不在此。然吾仍欲知如何能以仁心治天下。”孟子答:“欲行仁政,需先知民心。百姓之所欲所恶,即是王者之所欲所恶。施政须先察民情,知其所需所求。”

齐宣王听后默然良久,然后道:“此言甚善。然吾尚有疑虑。”孟子则言:“何为疑虑?请宣王直言。”如此一问一答,直到天色渐暗。

孟子回应道:“仲尼的未曾谈论关于桓公、文公的功业,因此后世没有流传下来。臣下未曾听说过此事。如果没有其他问题,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治理天下吧。”

他问道:“如何拥有德行才能成为王者呢?”

孟子答道:“保有民心就能成就,无人能阻挡。”

他又问:“寡人我也可以保全民心吗?”

孟子回答坚定:“当然可以。”

询问缘由,孟子说道:“我听胡龁说起过一件事。大王坐在大堂上,有一头牛经过堂下被牵走。大王问道:‘牛要到哪里去?’答曰:‘要用来祭祀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颤抖的样子,好像无却被带往死地。’然后问:‘那么不用这头牛祭祀钟了吗?’回答说:‘那么用羊来代替可以吗?’不知是否有此事?”

孟子得到肯定答复后说:“这就是大王您成就的本心。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出于仁爱之心,臣下深知大王的不忍之情。”

大王感慨道:“确实如此。虽然齐国土地狭小,但我如何会因为一头牛而吝啬?正是因为我不忍心看它无却面临死地,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接着说:“百姓不会因为大王用羊代替牛而认为大王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知道其中的区别?如果大王对无而将赴死的动物心怀同情,那么对于牛羊的选择又有什么分别呢?”

大王笑说:“这究竟是怎样的心态呢?我并非吝啬财物而用羊代替牛,但百姓却认为我吝啬。”

孟子回答:“这并无大碍。这是仁爱的表现,看到牛而未见羊。君子对待也是如此,看到它们生时的情况,不忍心看它们死;听到它们的,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会远离厨房。”

大王听后愉悦地说:“诗经里说‘他人心中所想,我能揣测其中’,这就是孔子所言吧。我曾经这样做过却未觉察内心之意。请再问我这个原因,为什么君王的心能如此与天意相合?”

孟子继续解释:“如果有人告诉君王‘我的力量能举起千钧重物’,却连一根羽毛都举不起;‘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细小的毫毛’,却看不见满屋的柴薪。’君王会如何回答?”答曰:“不会这样回答。”孟子说:“现在君王的恩泽能施及,却不能普及到百姓身上,原因何在?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使劲;看不见满屋柴薪是因为不细心;百姓得不到保护是因为不施恩。所以君王不能统一天下,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为。”

进一步询问:“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在哪里?”

孟子解释道:“像背着泰山跨越北海那样说‘我不能’,这是真不能。而为长辈折枝说‘我不能’,则非不能也。君王不能统一天下,既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的不可能之事,也非折枝之类的不愿为之事。应是由心的意愿所决定。”

孟子进一步阐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之事如同在掌中运转般容易。诗经云:‘为妻妾树立榜样,推及到兄弟,以至治理。’说的是将这份心推广到他人身上。因此推恩足以保有天下,不推恩则无法保有妻子。古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善于推广自己的善行。”现今恩泽虽及,却未能普及到百姓身上,其原因何在?

孟子说:“要权衡事物,然后知其轻重;度量长短,然后知其长短。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尤其是人心。请君王也度量一下。抑或君王想兴兵动武、使士臣危惧、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