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和艾草虽然名字里都有“草”字,外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在植物学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日常用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需要仔细辨别。
首先,从植物学角度看,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是唇形科益母草属的草本植物,而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属的植物。两者科属不同,形态上也有差异:益母草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枝,叶对生,花小,唇形;艾草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叶互生,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
其次,在中医理论中,它们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也不同。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膀胱经,主要功效是活血调经、利尿消肿,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而艾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主要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常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经寒腹痛、皮肤瘙痒以及外用祛湿止痒、杀虫。可以看出,益母草偏重于活血化瘀调经,而艾草则偏重于温经止血散寒。
最后,在日常应用中,两者用途也大不相同。益母草通常制成中药制剂内服,如益母丸、益母片等。而艾草的用途更为广泛,除了制作成艾条、艾绒用于艾灸外,还可以晒干用作针灸的“艾绒”,或者煮水外洗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病,还可以食用,如艾叶煎鸡蛋、艾叶粥等。
因此,益母草和艾草虽然名字相似,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和用途,使用时必须明确区分,切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