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埃菲社7月8日的消息,不同物种的寿命差异巨大,如火烈鸟可活至40岁,老鼠的寿命仅两年左右,而大象的寿命则接近60岁,人类更是越来越多地能够活过80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呢?对此,西班牙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们针对9种哺乳动物和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中,专家们比较了老鼠、山羊、海豚、海鸥、驯鹿、、火烈鸟、大象以及人类的端粒情况。结果表明,端粒缩短速度较快的物种其寿命相对较短。这一发现由西班牙癌症研究中心的端粒研究负责人玛利亚·布拉斯科领导,她指出这一联系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
布拉斯科及其团队此前已了解端粒是有机体衰老的源头。每当细胞进行修复损伤的繁殖时,其端粒就会逐渐变短。在生命的进程中,端粒可能会因过度缩短而无法再生,最终导致机体“电池”停止正常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科学家们并未察觉到每个物种的端粒长度与其寿命之间的直接联系。有时会出现端粒较长的物种却拥有较短寿命,或者反之的情况。西班牙的研究团队决定不再单纯比较物种端粒的绝对长度,而是转而研究它们缩短的速度。
研究显示,人类端粒每年平均损失约70个碱基对,而相比之下,小鼠的端粒每年损失高达7000个碱基对。这一发现表明,通过端粒缩短速度来预测物种寿命的方法比目前采用的其他参数如体重等更为准确。
未来,科学家们计划对一些极为长寿的物种展开进一步研究,如裸鼹鼠或蝙蝠等。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与衰老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