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这一节气,不仅代表着昼夜平分,更象征着秋季的平分。在这特殊的时节,白昼与黑夜平分秋色,季节更替之际的平衡状态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古代的季节划分法中,秋分居秋季之中,平分秋色,具有独特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为我们揭示了秋分背后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秋分这天,太阳光照射点位于黄经180度,几乎直射赤道,使得南北半球白天与黑夜的时间相等。此时正值阴阳平衡之际,古人便有“秋分竖蛋”的传统游戏,借助这一特殊时刻的阴阳平衡,尝试把鸡蛋竖起来。
秋分对天气的影响在民间有着丰富的谚语。这些俗语虽然不一定精准,但在农业社会里,它们在黄河流域被多次验证,成为了人们预测天气的重要参考。比如,“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还有“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都反映了秋分天气对田间收成的影响。
随着秋分的到来,秋意渐浓,昼短夜长,也容易让人产生萧瑟之感。在古诗中,“悲秋”成为常见的情感描述。而秋分的三个物候现象“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则提醒人们做好秋收冬藏的准备工作。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测、总结的结果。除了预示天气之外,还蕴丰富的民俗和礼仪。陈连山教授提到,《礼记》中记载了古代皇家在春分日祭祀太阳、秋分日晚上祭祀月亮的礼仪。这些传统礼仪一直流传至今。秋分前后还有秋社这一传统节日,人们会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并尽情享受丰收后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高度重视。秋分与秋收紧密相连,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天,人们共同庆祝丰收,传承着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