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天舞干戚,乃古老神话传说之一。刑天,源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原为无名巨人,因与黄帝争夺神座,被黄帝斩首。刑天之名,意指: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即誓要戮天帝以复仇。《山海经·海外西经》中便有记载其故事。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情节丰富于《山海经.校注》。书中述及,刑天与黄帝争斗不休,黄帝断其首领之首,葬于常羊之野。即便如此,刑天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持干戚而舞,战斗不息。
在炎帝全宇宙之时,刑天乃其麾下重臣。他酷爱音乐,曾为炎帝创作《扶犁》乐曲及《丰收》诗歌,统称为《卜谋》,以此歌颂当时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炎帝被黄帝后,刑天心有不甘。尤其是蚩尤战败、被杀之后,刑天终于忍不住怒火中烧,离开南方天庭直取天庭,挑战黄帝。
刑天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大斧,一路冲破重重阻碍,直抵黄帝宫前。黄帝正与仙女们共赏歌舞时,刑天的出现打乱了这一切。两人之间的战斗随即展开,从到宫外,从天庭到凡间,最终战至常羊山旁。这场战斗在他们的故乡进行得尤为激烈。
刑天坚信世界应归属于炎帝,誓要将之夺回。而黄帝则认为天下安宁、邦乐、轩辕子孙昌盛,不容他人染指。双方竭尽全力战斗。黄帝利用兵法与智谋最终将刑天的头颅砍下,并将其埋于常羊山脚下。
失去头颅的刑天四处摸索寻找其头颅。黄帝为防其恢复原身再次作乱,用剑劈开常羊山将其头颅深埋其中。然而刑天并未放弃,他依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持武器继续与黄帝的幻象搏斗。
尽管身首异处、身处绝境,但刑天的愤怒与决心未减。他上身、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身躯作为头颅般挥舞盾斧,直到失去的头颅也不肯退缩。这种永不屈服、决不服输的顽神深深刻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
东晋诗人陶渊明亦被此故事所感动,作诗《读山海经》赞颂:“精卫衔微木、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刑天的故事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此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神话的内涵,更成为后世不屈不挠、反抗的象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刑天的故事都给予了人们无限的启示与力量。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阅读《山海经》后赋诗云:“坚定意志如精卫,虽微小亦持之以恒;刑天舞动干戚间,斗志永存不可磨灭。世间万物皆有情,化去无悔亦无惧;此志长存于心中,良辰美景终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