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如同车的定期保养,旨在预防。”胡先生一家对此深信不疑,妻子特地托人从购买了大量保健品。意外却发生了。
胡先生,金华一家著名企业的董事长,平时注重养生保健。在父亲被查出食管癌后,他对自己的身体更是加倍留意。不仅加强锻炼,对“海淘”而来的保健品更是规律服用。近日体检结果显示,他的标志物升高了,尤其是癌胚抗原,令他惊出一身冷汗。
于是,胡先生来到浙江医院就诊。经过胸外科李传传医师的详细询问,了解到胡先生的爱人一直委托的华裔医生为家人开保健品,包括虾青素、消化酶类等,一次花费巨大。两年来,已近百万。
李传传建议胡先生停止服用保健品,一个月后再查标志物。胡先生照做后,结果显示正常,他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胡女士及其丈夫楼先生身上。他们也在服用同一美健医生开的保健品,当得知标志物有可能升高时,两人均感到不安。经过检查,虽然楼先生的糖类抗原72-4超标,但在停用保健品并经过一个月的复查后,结果正常。
浙江医院内科娥医师表示,标志物是恶性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的一种物质反映。它们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细胞或中,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虽然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得了,但市民仍需警惕。
她特别提醒,如果在体检中发现标志物升高,应先回忆近期是否有饮酒、吸烟、睡眠不佳、局部炎症、血糖控制不佳或过度进补等应激因素。研究发现,长期进食燕窝等补品可能刺激细胞过度分化,影响标志物的升高。排除这些应激因素后,如果仍有指数异常,应尽早到相关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她还介绍了常见的标志物及其对应的癌症类型。这些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原等。没有一种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一种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相关,因此临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通过这次的经历,胡先生一家及更多的人们对标志物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保健品的功效仍需科学验证,而预防与检测则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