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览网页信息,映入眼帘一则外国友人诵读古诗的画面。
诚然,平时我惯于聆听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乍一听到外国友人演绎汉语时,那翘舌音的确带来一丝新奇感。但这位读《鹿柴》的友人,却刷新了我的认知。尤其当她读到“返景入深林”一句时,将“景”字替换为“影”,令我顿觉其不同凡响。
品鉴她挑选的王维诗篇,亦可见其品位。王维诗风空灵而优雅,引人深思。如“空山不见人”中的“空山”,或“复照青苔上”的“复照”,都需细细品味。然而对于这位外国友人而言,她能理解到何种程度呢?
正当我疑惑之际,一句网友的评论令我忍俊不禁:“她若能理解其中深意,我愿把手机吃掉!”虽是玩笑话,却也反映了部分人的看法。
另一位网友的澄清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原来这位友人不仅对《鹿柴》有深入理解,还曾完整地用英文诠释了这首诗的意境。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随即寻找了相关视频,发现这位外国友人在居家隔离期间选择以唐诗为伴,在一次连线采访中更是用中文深情朗诵了《鹿柴》。
她用英语分享了对诗意的理解:“在幽静的山谷中,虽然看不见人影,但夕阳的金光洒在青苔上,我仿佛听到了人的声音。”可见其对于中文和这首诗的深深着迷。
我不崇洋不,但也不得不为这位外国友人对中文的欣赏和尊重所折服。只有真正有品位、有眼光的人才能发现中文的魅力所在。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中文热潮的我们也不禁思考:我们的年轻一代是否也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呢?倘若他们能以同样的热情去学习中文,那么考取对外汉语教师对他们来说也定会轻松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