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已是连续三个月工资未至。前两个月,我们便已面临这样的困境,而今又过去了半数的时间,仍旧未见工资的踪影。
我所在的单位中,不少同事都持有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回想起十五年前刚踏入职场的日子,我们都曾误以为单位待遇皆由全额拨款,而现在则要面对因经费不足而带来的不定时发薪的问题。当单位资金紧张时,工资发放的间隔更是长达三四个月。
无论是通过借调还是其他关系,许多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的同事都在单位工作,尽管我们干着同样的工作,但工资却无法保证准时发放。这无疑打击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许多人选择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工作,只要不犯大错,单位便无法开除我们。许多人在保留编制的也会在外部寻找一些副业来维持生计。若非如此,生活将变得艰难,甚至需要依赖家人的支持。
尽管是自收自支的编制,但经过编办的批准,我们仍属于事业编制的范畴。当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而我们这些人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我们是在事业单位工作,而非那些有自己收入的单位。那些有收益的单位已经被推向市场,转为企业运营。无论是事业编还是企业编,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选择事业编。我们躺在事业编制的温床中,其实并不指望那点微薄的工资,只是期待有一天能全部转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
如今,编制的种类繁多,虽好,但到了地方层面却变得五花八门。在事业单位的公告中,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各种类型的编制,还有备案编、预留编、合同制等名词。有些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含义。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编制类型呢?难道是因为单位人员不足吗?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的事业单位显得人浮于事,机构过于臃肿。正在推进机构,精简编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因为这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谁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奶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