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泉水潺潺,阳光穿透树叶,映照在清澈的池水上。诗人杨万里用寥寥数笔,描绘出一幅初夏池塘的绝美画卷。那无声的小池,静静流淌的细水,仿佛诉说着初夏的故事。
在儿时的农村生活中,蜻蜓一直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目标。那时候,孩子们会唱起欢快的民谣,寻找蜻蜓的身影。他们掌握了一种独特的技巧——“空手绝活”,轻轻捉住蜻蜓的尾巴。虽然没有太多技巧可言,但那份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却无比珍贵。
为了捕捉蜻蜓,孩子们还懂得就地取材,制作天然的捕虫网。他们用细竹片制作椭圆形的圈,再绑上蜘蛛网,一个简单的捕捉工具就完成了。看到蜻蜓停在草地上,孩子们就会用带柄的“捕虫网”轻轻盖住它,即使是再灵活的蜻蜓也无法逃脱。
孩子们的纯真有时也会对蜻蜓造成伤害。玩够了之后,蜻蜓往往会奄奄一息。那时候我们并无太多善恶之分,只会把奄奄一息的蜻蜓放在蚂蚁洞口,等待蚁群来救助。后来上学了,我们了解了蜻蜓是益虫,便少有捕捉的事情了。
蜻蜓与豆娘是淡水中的掠食者,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蜻蜓的体形而豆娘则较为瘦细。它们的成虫形态极易分辨,静止时蜻蜓的四翅展放两侧,而豆娘的四翅则竖立于身体背面。
蜻蜓的飞行速度极快,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所以它的捕食对象都是行动或飞行的昆虫。而豆娘则善于捕捉停息不动的猎物。传说蜻蜓在时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和仪式。它们在稚虫生活的水边,雄虫会用特殊的器官抓住雌虫,然后进行。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却蕴含了生命的繁衍和生命的奇迹。
蜻蜓的产卵方式也因其种类而异。有的蜻蜓会在水面“点水”产卵,将卵洗入水中;有的则会在水体上空以“空投”方式将卵坠入水中;还有的会在水生植物或露出水面的枯枝、石块上产卵。而豆娘则会将卵产于水生植物的里,稚虫孵出后掉入水中生活。
除了繁殖和捕食,蜻蜓还是气象预测的小能手。闽南谚语有“田婴结堆,着穿棕蓑!”描述的就是蜻蜓结群而飞是下雨的预兆。但实际上这些大蜻蜓是在群集捕食雨前群飞的小飞虫。然而蜻蜓成群迁飞的现象确实存在。据研究发现一种名为绿色蝙蝠的蜻蜓会进行超长距离的迁徙飞行这与帝王斑蝶南迁北移的习性或许有相似之处尚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无论是飞翔捕食还是迁徙繁衍蜻蜓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精彩。而这恬淡自由美好的境界虽会随时光消逝但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