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回想起2001年那一次青海之旅时,不禁思绪万千。彼时我初到青海,踏足其中一所高等学府,正式开启了我崭新的大学生涯。眨眼间光景流逝,如今我已稳稳当当定居在西宁,一派油腻大叔的景象已跃然眼前。下面,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与体会。
提及“夏都”之名,想必众人皆知,西宁的这份美誉当之无愧。夏日里的西宁,气候宜人,凉爽至极。即便在炎热的季节,酒店与居民家中也无需空调的庇护,甚至还需盖上一床薄被以防止寒气侵体。要知道,这夏日高温仅三十来度而已,而这样的小幅气温上升仅仅是短暂的存在。
不仅如此,即使冬季的温度在北方零下几十度的情境下都只是算得上是相对暖和。虽然寒冷的冬季漫长无比,但西宁的冬季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过去的岁月里,西宁不仅在环境卫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的开展,更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而今的西宁,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市的每一处都透露着市民的文明素质与城市的进步。从基础建设的完善到市民素质的显著提高,都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清新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西宁这座城市拥有着极大的包容性。西宁精神中包含的“包容”一词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不论来自何方,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西宁人喜爱使用普通话交流,即使某些人的口音不那么标准,也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进行沟通。这种友善的氛围让人感到远离了陌生与疏离。
“浪山”作为西宁人特有的郊游术语,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在夏日的晴空下,人们往往选择外出至山水间野餐、烧烤、制作面片,这不仅是一次放松身心的旅程,更是一次家庭或亲朋好友间的聚会。
与大城市相比,西宁的节奏显得更为悠然自得。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显得从容不迫。在四线城市的西宁中,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突出。这里的人不太喜欢给自己的生活加压,所以从表面上看去,他们都过着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
而谈到西宁的夜生活时,这里与那些繁华的大都市如广州、深圳等有着天壤之别。这里的夜晚在十二点之前大多数人都已归家休息。
作为一个坐落于青藏高原的城市,四线城市西宁与国内的其它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当地的饮食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它的特色美食都和牛羊密相关,口感较重。如烤羊肉、炕锅羊排、白条手抓等都是当地人钟爱的食物。
在这里你会发现早餐往往都是丰盛的肉类食品为主打。同时这里的小吃也颇具特色和美味,如酿皮、甜醅、酸奶等广受好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西宁的交通情况较为特殊:没有地铁的它主要依赖公交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西宁的公交车网络发达且覆盖面广几乎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尽管这里的公交路线站点间距离不远但两站路的概念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西宁并不适合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出行。虽然街道上确实有电动车行驶但多因交通规划不完善而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高海拔也使得西宁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人居住——这里海拔高达2200米仅次于西藏是全国第二高的省会城市这也会给居民带来一些高原病的困扰。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得城市中的店数量众多且生意兴隆。
关于西宁的房价和物价问题也是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三高一低”现象(高房价、高物价、高海拔和低收入)虽为调侃但也是现实问题之一。然而尽管如此西宁市的城市建设却依旧美丽繁华各种商业广场百货大楼一应俱全虽然一些商场人流量较少但也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