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皮炎小常识:虫咬后为何会长小水疱?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小朋友们换上轻薄衣物,他们的皮肤部位也随之增多。这时,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虫咬性皮炎,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虫咬性皮炎,亦称丘疹性荨麻疹,通常是由于节肢动物的叮咬所致。春季、夏季和秋季都是其高发季节。这些昆虫可能包括蚊、臭虫、蚤、螨以及飞蠓等。由于昆虫种类和个体反应的差异,被叮咬后的皮肤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众多就诊的儿科患者中,因虫咬性皮炎而就医的患儿比例相当高,大约占到30%左右。在被咬后的皮肤周围,尤其是患儿身体或接触部位,通常会出现苍白的圆圈,圈内则是一些类似针尖大小的小水疱。不少家长都会好奇,为何有些孩子被虫叮咬后会反应如此剧烈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皮肤科专家依医生解释道,这与孩子们的皮肤敏感性有很大关系。当昆虫叮咬后,其的液体进入皮肤,会引起皮肤内细胞因子的反应。对于一些皮肤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红肿、甚至水疱等症状。这种反应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导致被咬周围出现更多的包块。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如何处理呢?刘医生建议,如果刚被咬出包时,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紫草膏等外用物。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如3岁以上),还可以使用青草膏、无比滴等。这些物有助肿收敛、止痒。如果出现水疱或红肿严重的情况,建议口服抗过敏以减轻炎症反应。在局部处理上,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湿敷,再涂上百多邦软膏等抗感染膏。
关于花露水的使用,刘医生指出,如果孩子的皮肤没有破损,大一些的孩子是可以使用花露水的。
预防胜于治疗。刘医生还特别提醒家长们要注意预防措施。最好让孩子穿浅色长袖长裤以避免被蚊虫叮咬;外出时可使用驱蚊产品;家中可以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措施。应避免在傍晚时分靠近花园草地等蚊虫较多的地方。家里要定期清洁卫生,避免积水等为蚊虫提供滋生地。
了解虫咬性皮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于家长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皮肤健康,还能让他们在炎炎夏日中快乐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