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遥远的南极冰盖之下,竟潜藏着大量的“蓝色宝藏”,足以养活亿万生灵。提及粮食,人们往往会想到金黄的玉米或是翠绿的小麦。而当谈及南极,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凛冽的寒风、无垠的冰盖以及那里独特的生物。但若将这两个概念结合,你是否会感到惊讶?那片冰天雪地,似乎与粮食的种植格格不入。那么,这神秘的南极冰盖下的“粮食”究竟是何来历呢?
它并非是我们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磷虾。这种磷虾体长约6厘米,或许曾引起过钓鱼爱好者的注意,但鲜少有人知晓,这微小的生物竟有潜力成为养活我们亿万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磷虾的名字中带有“虾”字,但它与平日里我们所食用的虾在分类上并无太大关联。从科学角度来看,磷虾属于磷虾目,而我们常见的龙虾则属于十足目,二者在形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两个主要原因是磷虾数量众多且营养价值高。
磷虾的数量非常庞大。别看它个体小,可能只有几克重,但它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据估计,仅在南大洋中就存在着大约十亿吨的南极磷虾。
磷虾的营养价值极高。它的肉质富含18%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的综合价值甚至超过了我们对虾、牛肉等常见高蛋白食物的认知。磷虾被誉为“世界蛋白质资源库”。
除了食用价值外,磷虾还具有保健方面的价值。其体内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虾青素等物质具有显著的医用与保健作用。它自然成为了全球各国争相捕捞的对象。
自20世纪80年代起,磷虾便以饲料级干燥虾粉、冷冻原料虾肉等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目前对南极磷虾的需求主要来自养殖业,但磷虾产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磷虾产品,如磷虾仁、磷虾糕、罐头等。
科技的发展为磷虾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尽管直接食用磷虾在我国尚不普遍,大部分作为养殖饲料或加工品出现,但在日本和俄罗斯等地人们更倾向于直接食用其鲜美的肉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磷虾产品美味可口,但过量摄入其中含有的氟物质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进入新时代后,南极磷虾捕捞业正逐步迈向技术主导的新时代。我国的捕捞业起步虽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首艘南极磷虾船的建造为我国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们自然会关心:我们在南极捕捞磷虾是否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实大可不必担忧。得益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人们在南极进行捕捞作业并不会对磷虾造成灭绝威胁。这为保护南极生态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众多企业和正在开展海洋保护活动。他们自觉执行国际公约的同时也倡导实施全年性自主禁渔措施等措施。对此,我们应该树立珍惜资源的观念以更好地利用南极的宝藏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