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作品(局部)
现今,文学批评的生态状况并不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样理想,这已是社会的普遍认知。在关于重建批评的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空前一致。为何它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背后隐藏着批评者陷入知行背离困境的秘密。
对于贾平凹的新作《山本》的评论,再次凸显了这一困境。
由于他的创作灵感多源于非当下的商州、西京及秦岭,他对乡村的痴迷往往呈现出一种难以被大众完全理解的骸骨式情感表达。
贾平凹无疑是当代文学中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作家。对于他的成就,批评家们已有诸多赞誉,我也深感敬佩。若要细说个人偏好,我更加欣赏他的散文作品,而对于他的小说则稍显保留。我认为他的小说越来越陷入固定的创作模式,故事性缺失,情节琐碎且节奏拖沓。虽然借助一些小物件如尺八、铜镜,小事项如秦腔、目连戏来串联民俗,但常常连自己也无法明确表达。作品中常常描绘出一些神秘的、自带光环的奇人异士,或是、风水师等角色,编织出神秘莫测的故事情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常带有一种虚无的态度,描绘人在既有价值崩塌后的无助与迷茫,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的灰暗基调。
2010年元旦,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秦岭》,从文明的视角记录了这座雄伟山脉的风采。
评论家需要在阅读与思耐心守候时光的洗礼。时间的积淀能够使人回归常识,揭示那些虚妄的表达。
当前,我们不再需要过多地讨论重建专业而真诚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诸实践。为此,我们需要设定一些“规范”。
最终,一切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当新作问世,评论家应在阅读与思静待时光的洗礼。通过时间的积淀与筛选,人们能够回归常识,如“《山本》打开了一扇天窗,神鬼要进来,灵魂要出去”这样过于玄虚的言辞。这样不仅可以尊重作家的独献,更希望能够揭示好的文学应积极介入社会,通过人物来反思自我。
如果文学能够进一步将人与即将到来的意义相联系,那将更加出色。时间在此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可以摆脱浮躁与误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将友谊置于真理之前的困境。批评将如夏普兰所言,成为一种向作家提供有益建议的艺术,而评论家也极有可能重新掌握“经典确立者”的。
相关链接:
贾平凹的部分作品:
《山本》
2018年4月 文学出版社
《老生》
2014年9月 文学出版社
《古炉》
2011年1月 文学出版社
《怀念狼》
2000年6月 作家出版社
《废都》
1993年6月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