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幻文学和未来学家的探索中,将人类记忆和意识迁移至计算机的概念一直是热议的焦点。《超越》与《帝国》等作品提出了关于思维极限的哲学探讨。像雷·库兹韦尔这样的技术梦想家曾预测,数字永生或许在本世纪能成为现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设想究竟有多现实呢?
在探讨意识转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其核心含义。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意识的定义并不统一,但通常与大脑网络的活动、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记忆、情绪以及思维过程紧密相关。
要实现意识向计算机的转移,我们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难题:
准确理解意识的运作机制。当前,科学尚未完全揭示自我意识的基本机制。
以极高精确度将大脑数字化。这需要庞大的数据量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开发一种算法,不仅能够模仿行为,还能实现“真实感受”。
其中,全脑模拟(WBE)被视为实现意识转移的主要候选方案。该方案旨在逐个元地创建大脑的精确数字副本,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
目前的研究进展包括:
2014年,OpenWorm项目成功模拟了线虫的系统(包含302个元),并尝试将其与机器人连接。
尽管人类连接组计划致力于绘制人类大脑的完整图谱,但目前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临巨大的挑战是,人类大脑由数十亿个元组成,每个元都有数千个连接点。要创建其精确模型,需要超出当前技术极限的计算能力。
探索接口实现思维传递。
另一种方法是逐步融合大脑与人工智能的接口技术。例如,Elon Musk的Neuralink项目正在开发一种芯片,能够将大脑信号传输至计算机。未来,此类技术可能首先扩展人类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实现意识的完全数字化转移。
接口的应用实例包括:
通过接口技术帮助瘫痪者控制机械臂。
开发旨在恢复丧失大脑功能的植入物。
尽管如此,当前的接口技术仍较为原始,要复制整个大脑结构需要更先进的技术。
除了完全转移意识外,我们还可以创造意识的精确副本——数字化身。
相关技术的探索包括:
人工网络如ChatGPT等可以模拟人的思维和言语风格。
算法分析死者的信件和视频资料,以实现“复活”死者的效果。
这样的数字化身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仍是问题。其究竟是真实的个性体现还是仅仅是高级的聊天机器人尚无定论。
即使我们成功地创建了大脑的精确副本,还必须面对诸多哲学和问题:
数字化的意识是“真实”的吗?如果将个性上传至电脑而人仍保持状态,那么哪一个是“真实”的存在?
灵魂能否转移?如果意识仅仅是元的活动表现,那么复制品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如果人的存在除了生物学层面外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呢?
谁将控制数字意识?如果企业能够“上传”身份,这会不会导致数字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