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释义新编】
行尸走肉:指形体尚存但精神空洞,如同能行走的尸体。比喻一个人无思想、无灵魂、无生活追求,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过着麻木潦倒的生活。
“行尸走肉”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故事,其故事主角是任末。任末是东汉时期蜀郡新繁(现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其勤学精神被后世传颂。
任末的求学之路
在古代蜀地,文化风气尚未开化。任末出身贫寒,却心怀远志,立志要通过勤奋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他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却以坚韧的意志开始了自学之路。
任末背着自制的书箱,四处寻师求学。他听说哪里有文人雅士,便前往求教。老师们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纷纷指点他学业。他利用树枝削成笔,以树汁混合烟灰为墨水,勤奋书写。
月下苦读
在求学过程中,任末面临诸多困难。白天光线好时他读书,到了晚上便借助月光或点燃麻秆、蒿草的微光继续读书。他的勤奋通晓《五经》,尤其对《诗经》有深入研究。
游学与教书
任末后来与景鸾一同前往洛阳游学。他们在洛阳的名气逐渐扩大,任末便设馆收徒,传授学问。尽管已是名师,他仍不忘勤奋读书,将心得体会写在衣服上,以免忘记。
友爱与尊师
任末不仅勤学,更以友爱与尊师著称。他的一个好友在洛阳病逝,因家境贫寒无法归葬故里,任末得知后决定亲自送其遗体回乡安葬。他的这一举动受到时人赞誉。
回到家乡后,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他虽身体有恙仍坚持为老师奔丧。劳累与悲伤让他在半路上病倒,临终前他仍不忘告诫侄子要尊重师长。
一生勤学 史册留名
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任末的故事。他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喜欢学习的人才能保持真正的生命活力。即使身体死亡,但精神永存;而那些不喜欢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任末的故事被广泛记载于各类史书之中,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以及《新繁县志》《新繁乡土志》等地方志书都详细记录了任末的勤学好仁的事迹。
新都的名人风范
如今在新都区的地方文化发展中,任末被列为与杨升庵等名人一同挖掘宣扬的对象。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以提醒人们不忘勤学、尊师重道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中,“行尸走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精神空虚、无所追求的状态,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活力和意义。让我们不忘勤学、不忘尊师重道的精神,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