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士一曲悲歌别易水”这个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王的壮丽历史,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之中。以下,让我们详细了解其背景及具体内容:
背景故事
战国晚期,秦国势力强大,接连吞并了韩、赵等国,燕国也处在危亡的边缘。燕国的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子,因受到秦王嬴政的侮辱,心中对秦国积怨甚深。回国后,太子丹决定复仇,因此寻找到英勇的战士荆轲,希望他能够刺杀秦王,以拯救燕国于危难之中。
故事梗概
荆轲接受了太子丹的委托,为了能接近秦王,他准备了两件物品: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二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在出发之前,太子丹与众宾客将荆轲送至易水(现今位于河北易县附近)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以筑为乐器奏出悲壮的乐章,荆轲则高声唱出:“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此去啊不复返!”这歌声中透露出他对生离死别的感慨,以及他对刺杀任务的坚定决心。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洒泪送别。
成语诠释
“壮士一曲悲歌别易水”这一成语后来广为流传,用于描绘悲壮凄凉的气氛。它不仅重现了荆轲刺秦前的悲壮场景,也象征着壮士离别、义无反顾的豪迈情怀。
历史影响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而“壮士一曲悲歌别易水”这一成语也被频繁用来形容悲壮的场景或气氛,它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成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成为了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