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与长亭道别之际,傍晚时节的寒冷更是令人心生寒意。
一场急雨后的平静并未消散人们心中的离别之情,于是都城的人们在门口搭起帐篷畅饮饯别。依依不舍,心存留恋,而兰舟已催促启程。
紧紧相握的手与相对而望的泪眼,让人难以言说,心绪哽咽。
思及离去,千里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楚地天边显得格外辽阔。
离别的情愫自古便伤人至深,更何况是在这凄清的秋日。
今夜醒来不知身在何处,或许只能在杨柳岸边,晓风中残月相伴。
此去经年,纵使良辰好景当前,也如虚设一般无法享受。
即使有千种风情,又能与何人共诉呢?
此乃北宋词人柳永之佳作《雨霖铃》。相传柳永仕途失意时,于汴京离别所欢所作。贺裳《皱水轩词筌》中赞美不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乃古今佳句。
整篇词作反覆吟咏离情别绪,辗转徘徊如波浪涟漪层层推进。哀婉中蕴含无尽的言外之意,余味不尽,余恨无穷。
然而对于柳永的词作,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柳郎中词只七八,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然个人认为此言稍显片面。此词非只适用于年轻女子演唱。它所蕴含的厚重的时光与深情,非历经岁月沧桑者难以体会。
《雨霖铃》的词牌名与词作内容相得益彰。
"雨霖铃",顾名思义,描绘的是雨滴打在屋檐的铃铛之声。这不仅是如诗如画的意象,更有一个深远的典故。
唐玄宗逃亡蜀地时遭遇安史之乱,途中发生兵变。士兵要求处死贵妃杨玉环。无奈之下,玄宗与深爱的贵妃分别,杨贵妃最终被勒死。这一故事因白居易《长恨歌》而广为人知。
之后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大雨滂沱,不能前进。他在行宫中听雨水敲打檐铃之声倍感凄切。他便创作了《雨霖铃》以表达对贵妃的思念之情。
此曲后来被梨园子弟传唱并广为流传。每当听到《雨霖铃》,人们总会回想起那凄美的故事和玄宗的思念之情。
关于雨霖铃的起源地有不同说法但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
晚唐诗人借助吟咏《雨霖铃》之事感叹唐纪之衰。如杜牧、张祜等诗人的作品都以“雨霖铃”为题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
如今,《雨霖铃》的故事仍被传唱并继续流传于民间。
曲中的不作美之铃声与不作美之雨都割不断人们心中那份深深的相思之情。
那些作别时泪水满眶却无处可说之刻总是叫人悲伤难言令人回味不已也耐人寻味。一如当年那位脱胎于清音子弟书的骆玉笙先生京韵大鼓书的《剑阁闻铃》其歌者独特的腔调总能带人入情令听众身临其境如听玄宗所言感触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