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老子曾言道:
抱一守真,可否不离不弃?
捻气致柔,能否如婴儿般纯真?
涤除内心杂念,能否无瑕无疵?
治理,服务,能否顺其自然?
天门启闭,能否以柔克刚?
通达四方,能否心无旁骛?
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为而不自恃,长养而不,这便是深奥的道德。
王弼对道德经的诠释:
"载",即为人之常处。人的精神与魂魄,常居于一体之中,此为“一”,即人的本真状态。若人能常守此本真,与一清神同处,岂不是不离不弃?万物亦将顺服于其下。"抟",意为任随,"致"为至极。任凭自然之气流转,至极的柔和,能否如婴儿般无欲无求?如此,万物全生而性得显露。"玄",为事物之极处。若能涤除杂念,观览至极,岂能以物介其明、疵其神?终将与道之深奥相合。
以智术求成,以数运求隐,此为智的表现。然"玄览无疵",犹如断绝了世俗的聪明才智。不以智巧,即如抛弃了智巧之心。若能如此,民众自不会迷失,自会治理得当。"天门"为天下之所由出入。其开合,即治乱之交。或开或合,通达天下,故称"天门开阖"。若能以柔克刚,顺应天门之开合,万物自会安处。
通达四方,无迷无惑,若能心无为而为,万物自会化生。此为道的无为之治。侯王若能守此道,万物自会顺应化生。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物自生长,何需外力强为?不万物,拥有此等玄德,其德行深奥而无形。凡言及玄德,皆为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于幽冥之间。
以下是王弼注解的现代解释(非原文):
"居住于世",指的是人的日常生活环境。"一",体现了人的本原状态。如果人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静并与之本真同在,那么世间万物便会自然顺从。"顺应自然",达到极致的柔和状态就如同婴儿般无欲无求的状态一样自然。"玄",代表着事物最深远的本质。清除一切虚伪与装饰后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与"道"的深远本质相合。
运用技巧与计谋追求成功与隐藏的人是智慧的体现。"玄览无疵"如同断绝了世俗的聪明才智一般。治理不依赖智巧如同抛弃了智慧一样。这样就不会也就自然得到了治理。"天门"指的是天下万物的道路。"开阖"代表着治乱的转折点。无论是开放还是封闭都与天下大势相通因此称为"天门开阖"。以柔克刚顺应天门开闭的态度就如同雌性动物一样在开闭之时采取被动的态度那么万物自然会顺从。
此处强调的是通达四方、明亮且无迷茫与疑惑的状态如果能做到无所作为那么万物就会自然变化发展。这就是"道"的无为状态如果诸侯王能够遵循这一原则那么万物就会自然发展变化不阻碍它们的生长与发展那么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又何必依赖人为的行为呢?万物各自成长到足够的程度无需便能自然成就拥有这样的德行却不知道其主人是谁不是深奥的"道"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