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所提出的“情感能量层次论”,指明了人类情绪的层次结构与对应能量。处于低能量状态的个体常伴随如焦虑、抑郁、疲倦与消极情绪等心理困扰,同样地,孩子们亦会体验到这样的低能量困扰。如果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缺乏动力、言语寡淡、情绪低落等症状。这种情绪的累积,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或焦虑症。
孩子情感能量的缺乏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研究显示,家庭环境中父母和他人所使用的语言对孩子情绪和能量的影响是显著的。据的研究发现,父母每天给予孩子的远超正面鼓励,平均每天有超过400条,而正面鼓励却仅约30条。这些批评性的话语不仅让孩子感到受伤,还可能逐渐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剥夺了他们的能量。
日常中常见的批评性语言如“你怎么这么笨”、“为何他人能做到你却不能”等,看似在批评孩子的行为,实则无意识地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能量。长此以往,孩子内心会形成“我不够好”的自我评价,最终导致他们的能量逐渐耗尽,情绪持续低落。
那么,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情感能量呢?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至关重要。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提倡的“语言重构法”或称“重新定义法”,通过将消极词汇替换为积极表达,有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束缚。例如,“将问题视为情况”、“将困难看作挑战”、“将失败当作经验”,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替换,实则能显著改变孩子的心态。
父母的情感支持在孩子情感低谷时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时,他们的内心会逐渐恢复能量。若父母能在孩子情绪低落时给予关注与理解,孩子便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进而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除了言语交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先关注孩子的情感再谈及行为。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习惯于直接批评其行为,甚至贬低孩子的人格。这种方式会进一步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能量。相反,若父母能在孩子犯错时先关注其情感是否受伤或受影响,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则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提升其情感能量的关键所在。孩子需明白自身的价值不依赖于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源于其存在本身。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与关注使孩子感受到“无论结果如何,父母始终爱我”,这对孩子的内心是极大的鼓舞。
若父母过于依赖孩子的成绩或表现来评价其价值,孩子的自我认知便可能过度依赖外部评价。长期如此,可能会使孩子觉得只有在外在成就上有所表现时才值得被爱,这无疑会削弱他们的内心能量。
孩子的情感能量源自内心与外界的共同作用。父母的言语、行为及情感支持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帮助他们走出低谷,迎接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