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烈日,热浪扑面,气温逼近摄氏40度,天空被一层灰白笼罩,清透的蓝天和白云消失无踪。
在2024年的盛夏,6月15日下午,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巩义县金口村,一片夏季刚种植的玉米已经接近的身高。虽然距离收获的时刻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玉米叶已经开始显现出枯萎的迹象,有些叶片因缺水而变得卷曲无力。
在有着“粮仓”之称的河南省,正经历着罕见的旱季灾害。根据河南省气象部门6月13日发布的数据,郑州市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中最高气温达到了43.9摄氏度,正是出现在巩义县的金口村和后林村。郑州已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当沿着乡村小径深入村内时,路面的黄土在烈日的照耀下如粉末般飞扬,带起一阵轻微的尘土,使得行人的鞋子也失去了原有的颜色。不远处,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烈日下艰难地引导一股水流通向家门口的玉米地。这段约百米的水路是由几段水管拼接而成。
虽然水流并不充沛,但水管连接处却屡屡脱落,老人反复修补。他叹息着说:“这不行,这不行!”
由于长时间未降雨,金口村的土地出现了裂痕,了部分玉米的根系。当微弱的水流被迅速吸收后,烈日如火,地面上很快结起一层薄薄的土壳,触感脆弱。
顺着一条水泥路走向村子的最高点,可以看见一段路基已被掏空,只剩下悬空的水泥路面,这是三年前那场暴雨留下的痕迹。这段路已无法通行,行人经过时也需格外小心。
路旁的边角土地上种植着洋姜、小葱和豆角等作物。然而在烈日的下,一些幼苗已变形扭曲,难以辨认。洋姜的叶子纷纷低垂,茎秆却仍在努力支撑。小葱更是失去了往日的绿意,变成了枯黄的杂草。
这里是金口村的第三组。曾经有村民居住在窑洞中。那场2021年的洪涝灾害后,他们被要求搬离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迁入山下新建的楼房。虽然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但部分老人因养有牲畜仍选择留在窑洞中。
50岁的张新利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于是在山上饲养了几只羊并偶尔居住在窑洞中。他的窑洞约五十多平方米,内部灯火通明。身处其中,一股清凉之感油然而生。然而由于安全考虑,他正准备遵从有关单位的建议搬离此地。
张新利表示今年是他记忆中最干旱的夏天。尽管过去也曾出现过旱灾,但与今年相比显得较为温和。而今年的旱季来得过早,导致早季玉米未能结穗,晚季玉米也尚未完全移栽。若旱情持续下去,粮食收成将面临严重威胁。
大部分土地已由外来专业农户承租进行集约化经营。而村民们则保留了一些不易机械化的零星地块用以自给自足或种植蔬菜等作物。因此他们对这次的旱灾并不十分担心。金口村的土地虽然有限但利用土地为村民带来了一些经济收益每年的人均收入可达数百元但大部分家庭仍然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村委会前的耕地宽广而辽阔面积约有数亩它们被一个外地商人所承包的地块接续成一片已收割完小麦的金黄田地现在正等待下一个播种季节的到来然而今年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豆种植的最佳时节由于长期缺水导致土壤硬如石砾难以下种而田地所依傍的黄河水源又难以充分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