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品茗之人逐渐增多,但真正将饮茶视作一种文化的人仍为少数,我便是其中一员。
在我眼中,饮茶与其他饮水方式并无本质差异,皆是将液体倒入杯中饮用。茶文化却将这一简单行为升华至极致,使其蕴含丰富的内涵,进而演变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虽然不了解者无需感到惊异,因为它是源自于闲暇之余的消遣方式,一种被称之为“闲文化”的生活态度。随着社会的变迁,茶馆不仅承载了品茗的雅趣,更成为了商业洽谈的场所。
我们所称的“茶文化”,在日本被称为“茶道”,其基础正是日常品茗的习惯。茶道不仅带给人们物质享受,更将日常品茗行为与、哲学、及美学融为一体,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此等活动,人们学习茶礼,陶冶,培养道德观念。
对于深谙茶文化的人来说,品茗之中可体会禅宗之境。一盏清茶,一缕香气,佛音萦绕,清静心境的感悟是他们的收获。虽然大众可能更易理解浅显的茶艺流程,如装茶入壶、冲沏之法等,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深邃。
尽管我多次置身于茶馆之中,面对形态各异的茶台、着装典雅的茶艺师以及各式紫砂茶具,我仍感觉自己是个“门外汉”。我的心并不沉醉于那些繁复的程序和学问。我前往茶馆,多半是随波逐流,受他人雅意所引。那种精致的小小茶杯,有时并不能解我的渴意,所以我常顾不了那些讲究。
多年前的一个日子,友人邀请我共品佳茗,会面地点庄重而肃穆。仪式之前,主持者净手焚香,令司机小何感叹不已。那一刻的庄重让我只能投入整个上午的时间。
之后友人再邀我出席类似活动,我总谢绝。虽然他们的热情表现在管茶又管酒饭的招待上,但我真的无法融入那种氛围。让我仅仅坐在那里享受氛围,我恐怕会觉得那是一种无谓的时间消耗。
我的“爱茶”仅停留在止渴解乏、提神醒目的初级层面。只有当品茗达到“茶文化”的高度时,它才能真正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需求。
赏茶之美令人心生欢喜。人们常常看到的是经过包装和演绎的采茶画面,或是为广告而拍摄的表演性质的采茶照片。真正的采茶场景与这些画面往往相去甚远。
有一次受邀考察一个茶场,听说他们每年从外地招募大批妇女参与采茶工作。那深山老林中的万亩茶园令人想象不出众多人挤在简陋工棚中的情景。她们每天在漫长的劳动中辛勤劳作,报酬却并不丰厚。
提及茶文化时,我总觉得其名称与实际内涵有所出入。或许称之为“饮茶文化”更为贴切,如同烹饪文化一样,仅涵盖如何消费食物的过程。
日本早已采用采茶机进行茶叶收割,我们也引进了这一技术。机器的高效令人惊叹,但手工采摘的茶叶更具人情味。割下的茶叶或许只能用于压制茶砖等粗加工产品。尽管如此,采茶机在日本也未能完全取代人工劳作。
有人形容茶文化现场如临仙境,但我始终难以融入其中。我知道好茶背后是茶农的辛勤耕耘和精心采制。或许忘却这些劳作的艰辛才能更好地品味杯中的香醇。
无论现场如何优雅与宁静,我品茗时仍能感受到在办公室端起水杯的影子。我甚至还能回想起夏日田间抄起瓢舀水的情景。
对于茶文化的哲理、禅意及精神升华等内涵而言它们与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无直接联系因此那些在阳光下辛勤劳作的茶农和工人们与所谓的“茶境界”并无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