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新的展示方式正在流行,那就是展示自己消耗了多少Tokens。
在AI的世界里,Tokens被视为一种“数字货币”。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
【大模型依据Tokens进行收费】。
例如,特大妹在某个平台上利用DeepSeek功能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
按照平台的计费规则,每使用100万tokens需要支付16元币。换算下来,她今天早上使用服务所花费的金额微乎其微。
当我们在DeepSeek上提问时,系统会自动显示我们使用的tokens数量。
这似乎有点意思。
当人类与大模型进行沟通、聊天、写作或预测时,我们都在消费Tokens。
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了疑问:什么是Tokens?如何收费?它与传统的API调用和订阅收费有何不同?
深入了解后发现,Token是大模型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
它并不是直接用来计算或衡量的单位,而是经过模型分词器处理后得到的最小单位。
以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英文句子“I love AI!”和中文句子“人工智能很强大”在经过分词处理后,都会得到一系列的Tokens。
简单来说,Token并不等同于单词或字符,其长度也不是固定的。
这主要是因为大模型运行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
采用按Tokens计费的方式能更精确地控制资源使用,也更加公平和透明。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API调用收费方式,每次调用都会产生固定费用,这显然并不合理。
对于大模型而言,短文本和长文本的计算成本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Tokens计费究竟能精确到什么程度呢?
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你输入的问题和AI输出的答案都会被计费。
比如你输入1k tokens加上AI输出的2k tokens,合计会按照3k tokens来计费。
你在看到像[DeepSeek API报价单]这样的文件时,就会明白其中的计费逻辑。
在与AI交流时,我们应避免无谓的啰嗦,因为每个字都在消耗你的钱。
尽管DeepSeek采用了API调用的技术方式,但其计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与之前的API调用相比,这种变化为业界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过去的行业中,默认的收费方式如短信API(每条短信固定费用)或天气查询API(每次查询固定费用)与现在的Tokens计费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无论是哪种收费方式,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来选择最合适的计费模式。
当前许多项目开始采用混合模式计费
例如【API按次 + Tokens按量】混合收费、【订阅 + Tokens按量】混合收费或【一次性合同+日常运营】混合收费等。
这样的计费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项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