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藕塘里仅剩的残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
清晨时分,男人们便踏入田间,去菜地里耕作。
在这块由乡民亲手维护的菜地上,自始至终如守护传统之美一般种下了四大特产:尖头白荷莲藕、大红袍荸荠、白玉茨菇以及圩子茭白。在这片静谧的水乡里,每当秋天到来,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老藕的收获。
惊喜的是,在这繁华喧嚣的杭州城内,却藏匿着如此恬静的江南水乡景象。
位于杭州城北的崇贤三家村,是西湖特产手削藕粉的起源地。家家户户正忙于迎接收成的最重要时刻。
当谈到藕粉的制作时,定然少不了对秋冬季老藕的依赖。自十月的晚秋起,至次年三月春来,清晨的挖藕工作便成了这里农民的日常。
曾经,手削藕粉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友人,展现了文化的魅力。然而如今,网络上多见的是价格低廉的机制藕粉,其价格仅为手削藕粉的三分之一。
在三家村,村民们对于藕粉的选择坚守着传统——只选手削的。
原因在于机制藕粉的生产过程中,从湿粉到干粉需经160℃高温烘干,这不仅导致营养成分流失,风味也大打折扣。在从粉末到颗粒的塑型过程中,会添加蔗糖以增加口感,这与纯天然、无添加的手削藕粉相比,显然健康度不足。
传统的手削藕粉制作过程中,从湿粉到干粉是通过自然沉淀和阳光晾晒完成的。这样不仅风味物质得以保留,更呈现出地道的味道。
对于手削与机制的辨别,经验丰富的老顾客只需一眼便知。
那些形状类似感冒冲剂的颗粒状产品是机制藕粉,而薄如蝉翼、雪白色的片片则是正宗的手削藕粉。
传统藕粉的制作工艺虽复杂,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的心血。
鲜藕出塘后需经清洗、捣泥、反复过滤等步骤自然沉淀成藕块。心灵手巧的老阿姨们手持菜刀,将藕块削成薄片。
每斤粉可削成千片小薄片,十斤藕方能制成一斤手削藕粉。尽管三四个阿姨忙碌一整天,最多也只能产出五十斤。
这一季的三家村,小院里的纱网竹扁上铺满了洁白的藕粉片片。它们在阳光下缓缓挥发水分的也沉淀下了那清新淡雅的迷人滋味。
在网络上虽可寻得正宗的手削藕粉,但其价格高达每斤百元。然而在村里的农家,现做现卖的藕粉价格更为亲民,每斤仅需四十元。
如同选购茶叶一般,前往农家购买藕粉亦可先品尝再购买。
需注意的是,冲泡藕粉是项技术活。对于手法稍逊的人来说,可能只会得到一团糊状物。要冲泡出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藕粉,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先用凉水化粉,再以开水冲泡并迅速搅拌。冲泡后的手削藕粉色泽、气味清香、口感清甜。
这种滋味,是那些清汤寡水的机制藕粉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