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特殊的年份,那就是1964年。
这一年,在新疆罗布泊,第一颗原成功,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石壁上。在这之后,人们的目光中多了一位特别的传奇女子——王承书。
《span>一次次从零开始,为隐姓埋名30多年,她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
她就是王承书,一位参与研制第一颗原的少有的女性之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沉浸在数学、物理的领域中。在1930年,她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王承书是一个充满才华的知音伴侣——张文裕的伴侣。两人在求学路上互相扶持,她的学术天赋与才华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当她选择回到祖国时,装满了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就是她的全部行囊。她坚信,“我的事业在”。
1956年,王承书与丈夫张文裕终于实现了回国的心愿。回国后,她坚定地说:“虽然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
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贡献自己。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时,尽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王承书仍选择了“我愿意”。
随着原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研究的进展缓慢。王承书再次站了出来,她负责高浓研制,再次说出“我愿意”。
她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她的贡献让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研制技术的。
而后的岁月里,她继续为的核事业研究做出贡献。每一次的邀请,她都坚定地说出“我愿意”。她的身心都献给了,为事业奋斗。
晚年患病的王承书,将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她在信中写道:“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且为做贡献,谁又没有贡献?何况是一个员。”
在新崛起之路上,有无数的像王承书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精神。
让我们向王承书致敬!
向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