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由于气候多变、养殖环境及水质质量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呈现低迷态势。尤其在南方地区,外塘养殖模式频受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冲击,许多养殖户因此而功亏一篑。鉴于此,相对封闭且易于控制的工厂化养殖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在日照地区,工厂化养殖模式主要采用“小水体+水泥池+温棚”的方式。与传统外塘养殖相比,这种模式不受外部环境和天气的制约,其温度和水质等整体环境可控性高。在精准的养殖技术管理下,全年均可出虾,且产量高、效益好。
山东地区工厂化养殖已初具规模,其优势及发展前景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日照地区,由于海参和多宝鱼市场行情不佳,部分养殖户开始尝试将原有的海参池和多宝鱼池改造成对虾养殖池。这一趋势已逐渐影响至青岛、东营等地。
一、大棚基本构造概述
部分大棚是由海参、多宝鱼温棚改建而来,而部分则是全新建设的虾棚。
池子的大小以55居多,也有56、66和88的,少数大棚中最大的一个池子约90~100平方米,其形状多为近似正方形或长方形,并有圆角设计。
这些大棚还配备了进排水系统、增氧设施和料台等必要设施。
二、经济效益分析
每平方产量大约在10—15斤之间,成活率约为60%。
款和料款根据池子大小和养殖批次有所不同。
电费方面,以20口水泥池为例,总面积较大,每池的电费约在300元左右。
苗款及运输费用也是考虑的一部分。
其他费用如日常维护等大约在2000元左右。
在投入方面,塘租、苗款、饲料费、电费、费和其他费用组成了总投入。
在产出方面,计算了虾的产量和总收入。
经过计算,预计年利润可达129600元,每茬利润为64800元。
据今年对日照工厂化养虾的实地考察,大多数养殖场主要依赖换水来管理水质。虽然有使用微生物制剂净水、培藻等方法作为辅助手段,但这种管理模式在养虾中后期可能存在局限性。随着投料量的增加,粪便、死藻等有机物累积增多,单纯依赖换水可能导致水质问题频发。
随着这些年的探索和改进,业界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养殖模式。从最初的户外土壤和高位池到现在的室内封闭半封闭管理的小棚和大棚,再到近年兴起的工厂化养殖。每一次转变都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和思路来适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将继续关注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优劣之处,与业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并不断完善这一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