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韵:古人的年龄称谓
图 | 丰子恺
现今,我们直接提及年龄,如1岁、10岁、40岁等,虽简单明了,却似乎少了些历史文化的“韵味”。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称呼年龄的呢?其中有些称谓至今仍被人们所熟知,而有些则已逐渐被人遗忘。
在幼年时期,古人有着丰富的称谓。例如,“度”和“汤饼之期”用于指代婴儿出生之初;“赤子”、“襁褓”则用来形容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象征着婴儿学语的声音,指代1岁;“孩提”则形容初知发笑的儿童,通常指2—3岁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称谓也越发具有特色。比如,“始龀”特指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的时期;“总角”则用来描述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而“九龄”和“指数之年”都指代9岁的孩子;“黄口”则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进入少年时期,有着如“金钗之年”指女孩12岁,“豆蔻”形容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等富有诗意的称谓。而“及笄”特指女子15岁,标志着成年礼的开始;而“志学之年”则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
青年时期,有着“成童”、“舞象之年”等称谓,用于描述青年时期的成长与变化。而“二八”、“”、“碧玉年华”等则特指女子的1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子在20岁时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的到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年和老年的称谓更显庄重与尊贵。如“而立之年”指30岁,寓意着人生的稳定与成熟;“不惑之年”则是40岁的代称,象征着对人生的领悟与不惑。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50岁被称作“艾”,也代表着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进入老年,有着如“耳顺之年”、“花甲之年”等庄重的称谓,用于描述60岁及以上的长寿老人。而“耄耋之年”则泛指七八十岁的年纪。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还有“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茶寿”则特指108岁的长寿老人。
这些充满文化韵味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独特理解,也展示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称呼和寓意。
从幼年的稚嫩到老年的智慧,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些充满诗意的称谓,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美好与意义。
岁月如歌,人生如诗。让我们在了解这些古人的年龄称谓的也更加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