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最具“国际风情”的街道当属大街,被誉为“哈尔滨的瑰宝”。那些未曾亲临莫斯科、巴黎、罗马、雅典的人们,亦能在这条街上领略到这些城市建筑的异国风情。毫无疑问,作为一条洋街,大街承载着一段“国际化的历史”。
自18起,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与城市建设。当时,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辟出一条土道,这便是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这里形成了名为“大街”的城区,象征着人居住的大街。街道狭窄,两旁是原始的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十字路口则架设了木桥。
随着埠头区的建立,俄商开始增多,他们经营着杂货或修表铺等生意。尽管被称为“大街”,但两侧建筑多为欧式风格,商业活动也大多由外国人主导,使其宛如外国城市一般。到了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设计并监工,大街被铺上了方石,显得更为华贵。彼时,大街上的外国商店、店、餐馆、旅馆、酒吧及舞厅等琳琅满目。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宾馆等在远东地区享有盛名。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从俄国毛皮到煤油,从瑞士钟表到爪哇砂糖,无不囊括其中,犹如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1928年7月,“大街”正式更名为“大街”。现今的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全长约140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街道两旁的商店和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个),形成了完备的商服中心。大街已然成为哈尔滨最知名、最具特色的商业街道。1997年,哈尔滨市更是将其定为步行街,进一步提升了其魅力。
大街不仅是哈尔滨的老街和名街,更是受保护的街道、标志性的步行街、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以及旅游休闲街。在20世纪30年代,它曾是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商业街、金融街及文化街。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起源于文艺复兴式的穹隆突起和拱券高窗,也有巴洛克式的挺拔秀丽和折中的高雅古典。全街共有71栋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其中13栋为市级保护建筑,展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
关于大街及其周边的保护建筑——
哈尔滨教育书店曾是日本松浦洋行和俄国会的所在地,现位于大街122号。此建筑为五层砖混结构,于1909年竣工,其仿巴洛克式风格与大街的小尺度环境相得益彰。
兆麟电影院曾是巴拉斯电影院的所在地,位于道里区西七道街69号。此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地下一层,于1925年建成。其折中风格体现了哈尔滨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和相互渗透的特点。
通江街住宅曾是土耳其寺的所在地,现位于通江街108号。此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地下一层,于1923年建成。其风格突出了宣礼塔、红白相间的墙面和尖拱高窗等特征。
兆麟小学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98号,为两层砖木结构,建于1909年,其仿文艺复兴式风格与古典手法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