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定位理论下的创新产品探索与市场需求洞察
作者:钱丽娜
自定位理论在广泛传播以来,众多品牌努力创造新概念,如添加维C的辣条、零脂笋尖、人自己的曲奇等。这些创新产品真的满足市场需求吗?为何对定位的误读会导致产品创新走向怪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创意的繁荣还是枯竭?
社交媒体上,有评论称“一包辣条半张元素周期表”。为了打破消费者对辣条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有些辣条企业推出添加维C的辣条。但健康与否,辣条的第一特性仍是“辣”。添加维C能否真正提升健康分数尚待市场检验。
市场上还有许多类似产品,如带有内馅的曲奇、五黑丸等。它们试图通过添加新概念吸引消费者,但真正的市场需求是否如此?人们对水果罐头、八宝粥等品类的认知中,这些产品本身就含有大量添加剂,再冠以“零糖零脂”的概念往往显得生搬硬套。
从市场层面看,产品创新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复制“零添加”概念。在细分赛道上,创新则意味着在细微之处寻找机会。例如肉肠制品,通过卷原料、肉含量、形态和场景等方式进行创新。还有一些产品创新,如预制菜领域的带壳小龙虾和去壳田螺肉,由于不符合消费者心智规律,难以获得市场回报。
二、市场需要的创新是怎样的?
符合心智规律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酸奶为例,口味繁多,但哪些口味能做大?红枣酸奶曾是一个大类,而奶酪棒的兴起让人们认识到奶酪的营养价值。“芝士”能带来更高的钙含量,符合消费者心智认知,因此芝士酸奶得以做大。同样,“零添加剂”的酱油也是因为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而得到认可。
除了符合心智规律,产品还要解决消费者真正关心的问题。无论是茶饮料、果冻还是小龙虾,都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如今,消费者更关心的是零食和饮料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是否具有健康属性。例如无蔗糖气泡水、东方树叶的无糖茶等。企业如果能率先在香气、茶多酚含量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能抢占更大的市场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