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络热议话题中,“月饼为何不再热销”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披露,2023年我国月饼产量达32万吨,总销售额为220。预测显示今年中秋期间的月饼产量与销售额将略有下降,约为30万吨与200左右。
在全国的月饼市场中,打折促销成为常态,销量下滑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一些网红月饼如胖东来大月饼、天津的巧克力流心手工月饼等,依然供不应求。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市场消费趋势的微妙变化。
月饼,不同于一般食品,它是中秋节的传统节庆美食。除了食用,过去更多人可能将其作为送礼之选。月饼市场现状的转变,实则是社会风气与消费观念转型升级的体现。
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在于对“天价”月饼和过度包装的监管力度加强。尤其是对月饼等节令性商品的过度包装和价格虚高等问题进行了整治。此举有效遏制了月饼作为“礼品经济”的畸形发展,使其回归食品的本质。月饼不再承载人情往来、攀附关系的重任,而是更多地传递了亲情、友情的简单心意。豪华、高价月饼减少,市场看似冷却,但消费者的实际获得感却在增强。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追求奢华、排场到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际价值,消费者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消费。月饼作为节令性食品,其热度随中秋节的过去而减退。消费者不再愿意为高昂的价格和华而不实的包装付出,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价格亲民、口味有保障的产品。这并非因为月饼失去市场,而是消费者趋于成熟与务实。
健康生活成为全民追求,这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传统上重油重糖、配料繁复的月饼已不再受宠。相反,低糖低脂、口味新颖、包装设计有创意的月饼更受青睐。例如,贵州省“医院月饼”的火爆出圈,以及江苏、四川等地医院推出的月饼产品吸引年轻顾客的现象,反映了消费者对健康、信任的追求。
月饼市场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喜欢月饼。相反,这恰恰是市场中浮夸泡沫被挤掉的真实反映。数据显示,简约款月饼特别是50元以下、100元以下的订单量增长显著。86.8%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健康月饼。社交平台上关于打卡特色新口味、新创意、新设计月饼的帖子层出不穷,这充分展示了消费者对月饼的喜爱及其对月饼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