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甲辰龙年即将揭幕之际,国内外皆弥漫着浓厚的期待与浓厚的欢庆气氛。大家发现了吗?在英语的描述中,龙不再是那个曾经被译为dragon的神秘生物,而是换成了loong的称呼。这其中蕴含了哪些文化密码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有学者指出将龙和dragon进行直译并不妥当。原因在于,文化中的龙与西方语境下的dragon存在显著差异。龙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代表着风调雨顺、勇往直前、活力无限以及吉祥如意的诸多美好寓意。
相较之下,西方龙则源于海洋文明,常见于地中海东部及古希腊等地,常被描绘为兴风作浪、喷火食人的形象,多被视为的象征。在《龙之心》、《梅林传奇》以及《权力的游戏》等西方影视作品中,这样的形象屡见不鲜。这便可能造成误解,尤其是当我们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并向外宣扬时。
对于是否应调整龙的翻译方式,目前仍未有定论。虽然有观点认为,清朝传教士马礼逊最早将龙译为dragon,但随中西方交流的加深,西方人已逐渐明白龙与西方龙的区别,甚至在西方文艺作品中也开始出现龙的正面形象。仍有许多声音主张重新考虑龙的翻译问题,因此出现了Chinese dragon、loong等新的翻译方式。
比如,春晚的吉祥物“龙辰辰”采用了Loong Chenchen的英文名称;CGTN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也将“龙年”翻译为“Loong Year”,“龙舞”翻译为“Loong Dance”。
关于如何进行更好的翻译,我们期待专业人士的深入研究。但无论如何,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即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展现出一个真实、可爱且可敬的形象。
回顾历史,从“游记汉学”到“专业汉学”,的形象在外国人眼中逐渐变得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象构建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在西方崛起与逐渐衰落的背景下,很多西方人看待的目光和翻译的文化时,都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人对及人形象的认知偏差较大。
如今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存在,解码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一些和媒体仍无法放下傲慢与偏见,继续污蔑。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形象呈现出多面性,让西方民众感到困惑。
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形象是大国实力的重要体现。在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后,强大的必须解决“挨骂”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我宣传。如今的多重因素都在迫使讲好跨文化的故事。翻译不再是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硬译,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主动表达和重构。
让世界了解今日之,既需要宏大的叙事,也离不开许多具体而微的、充满情感的表达。“Chinese New Year”与“Lunar New Year”哪个更贴切,“Jingju”与“Peking Opera”哪个更恰当,这类问题并非无谓的争论,而是关乎潜移默化的形象塑造。期待这场关于龙的翻译问题的讨论能激发更多人的思考。